摘要:研究高質量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策略是極富意義和極有價值的工作。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方式方法在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規范與話語,需要微定制。“微定制”即基于寫作與發表相互關系的一系列關于邏輯與進路的程序化、科學化、精準化策略和方法。它是選題的“見微知著”和表達的“微言大義”,也是方法的“微風鼓浪”和發表的“通谷者微”。如何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關注成長,厘定選題,科學寫作,精準投稿是學術人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認真對待的四個核心問題。其中的理論與方法、邏輯與進路,都需要細致而微的思考、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微定制;學術論文;選題策劃;問題意識;發表策略;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study th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trategies of high quality academic papers. Th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methods of high-level academic papers have different norms and discours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which need to be matching up accurately.“Matching up accurately”refers to a series of programmatic,scientific and precis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high-level academic papers can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topic selection,expression,method and pub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research,development gaining,topic selection,scientific writing,accurate submission are the four core issues that academic scholar need to take seriously in the process of paper writing. Its theory and method,logic and approach,all require careful and subtle thinking,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word:Matching up Accurately; Academic Papers; Topic Selection and Planning; Problem Awareness; Publication Strategy;
數字媒介時代的技術變革給人們的閱讀習慣帶來巨大改變,學術研究尖、精、深的要求在數字媒介的加持下更加便利,更加快捷,更加深邃。同樣,技術賦能閱讀便利對學術研究成果的創新性要求更加嚴謹,更加規范,更加科學。也就是說,日常的碎片化閱讀時代,人們仍然需要更高水平更具價值的學術論文與學術著作。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謂學術論文,是指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規范成文的圍繞某一問題的富有創見的專業研究成果。其中,“問題”“創建”“專業”“規范”等核心要素必不可少。具體說來,它有一套嚴格的學術規范:一是以學術領域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解決“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是什么”“有什么”問題;
二是以分析論證為主,而不是以介紹、解釋為主,要求其觀點見解系統,邏輯分析嚴密,語文規范嚴謹;三是對創新要求高,原創性強,必須有基于該研究的獨立見解、觀點或結論;四是這種創新與“學術共同體”的緊密聯系不可或缺,也就是我們的學術論文必須符合日常所說的學科“范式”與“話語”——它讓我們能夠身在其中并有所依傍、有所繼承、有所借鑒、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有所貢獻。
這里的“創造”與“貢獻”既可以是對前人科研的繼續,亦即補充、擴展與深化,也可以是對前人科研的反思,亦即對比、質疑與批判,還可以是對前人科研的總結,亦即概括、綜合與商榷。
在上述規范基礎上提及的學術論文的“高水平”概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并不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科學的具有自身規定性內涵與外延的學術概念。不僅學者、讀者與編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與要求,而且不同學科的學者、讀者和編者也有相當不一樣的理解側重。
其劃分標準既有寫作層面的內容標準、創新標準、規范標準,也有問題層面的貢獻標準,還有傳播層面的效果標準等諸多不盡相同的方式方法。所以,關于“高水平”,我們既可以從“材料、話語、表達”的層面界定,也可以從“理論、邏輯、方法”的視角分析,還可以從“選題、問題、問題意識”的學理入手,乃至從“思想、學術、故事”的視域出發,方方面面,不一而足。
從專業性學術期刊的傳播角度要求來看,一般認為,“高水平學術論文”概念的基本內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12個方面:主題鮮明、觀點正確、富有創見、論述集中、論證充分、分析入理、材料新穎、方法科學、結構合理、邏輯嚴謹、行文規范、文風樸實。
鑒于高水平學術論文概念的延展性、寫作的繁復性、話語的規范性、發表的特殊性、傳播的技術性等特點,筆者試圖用“微定制”概念將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策略做一學術梳理。所謂“定制”,即各環節各步驟根據需要因應而生,所謂“微”,曰理,曰精,曰妙,曰隱,曰小,曰善,曰通。
用在學術論文的范疇,即選題的“見微知著”,表達的“微言大義”,方法的“微風鼓浪”,發表的“通谷者微”。高水學術論文的“微定制”即基于寫作與發表相互關系的一系列關于邏輯與進路的程序化、科學化、精準化匹配策略和方法。
一、成長管理:強化論文寫作與發表十重境界的針對性訓練
但凡做過學術研究的學者,在學術成長過程中一般都有如下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的十重較為困難的境界:其一,不知道寫什么;其二,知道寫什么但是對自己想寫的東西說不清楚;其三,基本能把想說的說清楚,但如何利用本學科的專業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功底不夠;其四,理論和方法功底都可以,但是寫完才發現整個研究較為低級,基本沒有理論貢獻或者實踐價值;
其五,研究很有價值,但是不符合期刊傳播需求;其六,符合期刊傳播需求,但是找不到合適的目標期刊接收;其七,有期刊接收,但是按照學術期刊評價定級標準或者所在研究機構對學術成果考核、評價標準要求看該期刊層次不能滿足自己需要;其八,有了較為滿意的期刊接收,但是編輯、審稿人或者主編提出了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
其九,進行了認真修改并回應,但是對論文所做的“修改說明”說服不了編輯、審稿人或主編;其十,終于確定錄用,卻擔心期刊選題要素、欄目要素、出刊時間要素、傳播要素以及評價要素的變化對作者的影響。
面對成長道路上的十個攔路虎,我們可以進行富有針對性的“十重境界”強化提升訓練:其一,不知道寫什么,就強化選題訓練;其二,知道寫什么但是說不清楚,就強化學術語言訓練;其三,能把想說的說清楚,但研究者的專業理論和研究方法功底不夠,就強化理論與方法訓練;
其四,理論和方法功底都可以,但是寫完才發現整個研究比較低級、沒有價值,就強化問題挖掘訓練;其五,研究很有價值,但是不符合期刊傳播需求,就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和引文分析方法強化期刊分析訓練;其六,符合期刊傳播需求,但是找不到合適的期刊接收,就強化精確投稿訓練;其七,有期刊接收,但是期刊層次不滿足自己需要,就強化期刊定制訓練;
其八,有了滿意的期刊接收,但是編輯、審稿人、主編提出了與自己不同的文章修改意見與建議,就強化與他們的溝通應對訓練;其九,進行修改并回應,但是說服不了編輯、審稿人、主編,就強化與他們的溝通說服訓練;其十,終于確定錄用,卻擔心文章正式見刊時見刊期刊還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所謂“核心期刊”,就強化期刊評估評價動態關注訓練。
毋庸諱言,任何學術上的成功雖然有機會、稟賦的成分在里面,但任何成功絕不是“躺贏”的,它們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淺嘗輒止的。在“內卷”日趨嚴重的學術“修羅場”,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付出了艱苦和努力,靠辛勤和汗水才走出來的。這個“走”,也包含每一篇論文的寫作與發表的全過程。
二、選題策劃:見微知著的前提與基礎
高水平學術論文應具備的基本特征是理論性、實踐性、創新性與可公開性。在理論的依據、推導和提升方面與本學科基本理論和方法密切相關。如果是運營類應用研究則具備工程方法及理論與方法的應用。
既然是“高水平”,那就必須是前瞻性的、前沿性的研究。決定選題是否前沿的標準即該選題是否具備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而是否具備這樣的意義和價值,則又有其最為基本的選題原則。其原則有如下七個方面:
有用性,即是否具備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公共性,即是否為個人興趣和公共議題的完美結合;經驗性,即個人對該選題的獨特體驗和深刻領悟;傳承性,即前人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的繼承,自身團隊資源的聚合;創新性,即論文新意明確,亮點顯眼;
現實性,即做該選題的學術積累和物質條件是否具備;前瞻性,即好的研究的最高追求,也就是是否具有戰略眼光和前沿視野。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成果如楊其靜的《特朗普當選對中國經濟的挑戰》1、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2等。
事實上,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不僅很難全面顧及這七個方面,反而時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選題問題。這些問題要么會導致研究沒有價值,要么會導致論文寫不下去,要么會導致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勉為其難完成的論文投入目標期刊被瞬間退稿。就筆者目力所見,常見選題問題有10個。
第一,選題不夠新穎,沒有問題導向或者問題導向不明,缺乏時代感。如《“恥”文化的時空譜系與現代性考驗——兼論“恥”文化的思想治理》3一文,似乎在什么時候發表(若干年前或者若干年后)都不成問題。
第二,概念不準或概念界定模糊。如《網絡惡搞:網絡文藝批評的一種獨特形式》一文的“惡搞”“網絡文藝批評”,并非規范的學術概念。
第三,選題太大,涵蓋內容太多,或時間跨度太大,讓編輯、審稿人感覺研究者無法駕馭。如一個博士生的論文《現代新聞的理論框架:政府公報研究述評》,依博士生的資歷、能力寫一篇關涉“現代新聞的理論框架”的宏大敘事的文章,顯然力有不逮。
第四,選題太小,涵蓋內容太少。如《布里亞特蒙古族微信使用行為研究》,編輯、審稿人、主編都很可能對“布里亞特”一詞蒙圈。
第五,選題指向不明確。如《新世界主義視域下跨文化傳播研究》一文,什么是新世界主義?審稿人很難明了。
第六,選題缺少理論嵌入、地域嵌入、領域嵌入,不能體現研究者的比較優勢。如《媒介生產和公共領域的建構:杰文遜和袁世凱新聞思想比較研究》,難以看到時代感,學術價值,難以捕捉研究者的學術優勢。
第七,選題意義不明確,或過于宏觀,或過于微觀,或過于龐雜。如《阿聯酋主流英文報刊媒介融合現狀探析》,其研究意義指向性不明。
第八,語言學術性不強。如《“情感消費”視角下新國貨美妝的符號表達》就有一些非學術性表達。
第九,問題不明晰,如《圣城生活圖鑒——孔儒文化古風手游的開發與運營》,是要解決什么問題?
第十,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內容等方面缺乏創新。如《社會責任負面事件的網絡意見領袖傳播效能評價研究》,很明顯,其表述不清晰、邏輯性不強、核心內容不突出;評價的目的和價值,很難表現出來。若要創新,則需要凸顯是否在新領域、新問題、新方法、新材料、新觀點、新思想、新推進、新突破和新論證方面有所涉獵,有所展示。
總之,所有選題問題都是研究者不細致、不深入、不入流、不認真導致的。那我們的好選題來自哪里?一句話,選題來自文獻(主要是針對“青椒”而言),選題來自生活(主要是針對“大咖”而言)。當然,如果能夠綜合性地將文獻與生活結合,你的選題將更加有價值。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好的選題必須有趣,是研究者感興趣的、長期耕耘的話題;必須有用,不是對研究者的個人范圍的小用,而是對社會有大用;必須有憾,是現有研究還沒有完結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缺憾”與“不足”才能導向新的研究起點。
既然文獻是選題來源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就從文獻綜述的三個層面來做些許解讀。首先,文獻綜述的標準是“分析”。分析得好不好決定了文獻綜述的內容和表達是否符合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寫作需要。
其次,文獻綜述的核心要素是“綜什么”和“述什么”。前者包括綜(合)、梳(理)、(閱)讀(對象及結果);后者包括(陳)述、評(價)、(提)煉(選題及問題)。
最后,文獻綜述的三重境界是梳理、比較和論證。“梳理”是為了找準問題、厘清線索、研究文獻;“比較”是為了圍繞問題、比較異同、評價優劣;“論證”是為了開展研究、強化演繹、凸顯論證。
我們常常說,好的選題是成功的先導,題好一半文。確實,在一篇論文的所有要素中,選題(標題)是閱讀次數最多的,也是決定讀者、編者是否有意愿繼續閱讀下去的關鍵要素。選題好壞,自然是見仁見智的,但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主題突出,概念清晰,表達嚴謹,意義凸顯的選題必將為你的論文增色不少。
筆者在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有著近20年的項目、成果、平臺、期刊的管理與服務經歷,對選題有較深入的研究、思考與探索。這種所謂的“深入”既是學科屬性的,更是學理屬性的;既是話語屬性的,更是表達屬性的。路徑無他,唯有多讀,多看,多聽,多談,多思,多寫。練習得多,自然水到渠成。
下面列舉一些經筆者修改或建議修改并獲得資助的項目選題(表1)、得以發表的論文選題(表2),供讀者參考。
表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選題
表2 期刊論文選題
選題的定制離不開策劃;策劃離不開文獻與生活,離不開閱讀與考察。嚴謹、深入、細致、精煉的選題策劃,必然是論文寫作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前提與基礎。
三、論文寫作:學術、思想、故事的解構與重構
鑒于學科屬性的不同,學者、學人對高水平學術論文的理解與寫作路徑必不相同。但是任何學科屬性的一篇高水平論文的產出前提必須也必然是有一個豐富資料的儲備過程。資料儲備的來源包括研讀、互動、查重三方面。在這三個方面的基礎上的規范了解、格式掌握和注釋規范則是論文寫作的進一步功課。
高水平論文寫作是一個范圍比較寬泛的選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有論文寫作都是一個求“真”或者求“善”的過程與結果。這一過程與結果涵括諸多問題與要義,諸多路徑與方法。就毛殊凡“作文四要”的觀點來看,作文需要做到四個必須:
一是必須對事實或證據、資料進行歸納、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整理和加工;二是必須判斷事實、證據以證明假設(論題)或否定假設并得出正確結論;三是必須經得起推敲,特別是在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中站得住腳、立得住身、守得住神;四是必須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又善于傾聽和吸納他人意見和建議4。
而就胡范鑄的觀點,(語言研究)既應勇于提出比國內外既有范式都更具闡釋力的理論模型;也應積極回應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還應積極參與公共話語,用新媒體推動話語生態建設。做學問的“三不做”是不做不好玩的學問,不做那些對社會沒有多大意義的學問,不做理論上沒有創新的學問。
做學問的“三不說”是不說廢話,不說假話,不說馬屁話5。其中,話語、問題與范式是任何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必備的三個核心要素;兩個“三不”則是學術品質和學術品格問題。
借鑒、綜合并創新運用前人的經驗與方法,筆者認為,學術、思想、故事是高水平論文的三大核心,問題、學理、方法、論證、驗證、傳播是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六個必備要素,而論文策劃、論文組成和論文寫作則是完成一篇論文的三大環節。其中,論文組成則包括摘要(Abstract)、前言(Introduction)、前人工作(Previous Work)、我們方案(Our solution)、效能(Performance)、分析(Analysis)、結論(Conclusion結論)、引用(Reference)等幾個方面。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我們如何解構與建構學術、思想與故事,也就是我們如何具體地完成一篇質量比較高的論文?筆者認為主要有七個構成環節。
。ㄒ唬└鶕x題價值與問題解決的需要展開學術構思
構思是根據選題和材料謀劃論文寫作的過程。在構思階段,要確定論文論點、論據以及所必需的事實、實例、資料和實驗數據,設計論文的構架、論證方法、寫作風格,擬訂論文題目、結論等等。通過構思,可以明確文章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以及如何去寫。構思過程中,我們需要一個好的標題(Title)、一個好的想法(Idea)、一個好的問題(Question)和一個好的創新/意義(Novelty&Significance)。
其中,標題、想法與創新的題中之意毋須多言,“問題”貌似很好理解,但是很多論文出問題最多的就是“問題”和“問題意識”,所以需要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首先,中英文對“問題”的表達是不一致的:英語需要好幾個單詞來表達“問題”這個概念,比如question、problem、issue、trouble,它們都可以翻譯成“問題”,而中文僅有“問題”一個詞匯。所以,問題意識的“問題”,既包括現實的問題,比如說problem、trouble,也包括傾向理論的問題,比如question、issue。
高水平學術論文中所講的“問題”,既指理論問題,也指現實問題。一般來說,其中理論問題的“問題”既蘊涵理論的要素,也保有現實的考量;現實問題的“問題”,既有理論的視野,也有現實的要素。比如我們在現實教學、科研中請某個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用一句話概括你的(碩、博士)論文”,結果,我們往往會得出一些看似低級的、空洞的、貌似說了等于沒說的回答:
“讓有網絡暴力傾向的人和沒有網絡暴力傾向的人交朋友,可以有效防止網絡傷害。”
“研究熊的冬眠和捕食習慣表明,它們想抓什么獵物,完全看環境。”
“某某藥物對新冠肺炎有用嗎?研究結果表明,沒用。”
如果我們隨便找個博士生請他用一句話給你概括一下他的博士論文,很可能得到這樣一句話:
“我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問題。”
“我研究智能媒介問題。”
“我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的計算傳播問題。”
……
從上述回答中你根本沒法得到你想要的容易理解的“一句話概括”,而只能從他的回答中大概知道他要研究的“是什么問題”,而并不是這個問題到底“是怎么回事”。例如,“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問題”本身,也是研究的起點。
而論文最終體現的“問題意識”應該是“世界范圍內的全球氣候變暖難以根治的根本原因在于化石原料大量使用、利益糾葛難以平衡和國際立法無法達成”。這就是“怎么回事”。能用這樣一句話概括出來,論文往往也就有了“問題意識”。
有了問題意識的論文,就像建筑物有了框架,就似列車駛入了正軌。其布局謀篇也就自然而然地會脫離傳統的教科書模式寫法——“定義—特征—問題—優劣—建議”,而是會圍繞著一個中心——“國際立法”設計三段式論證結構:提出問題,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與困境;分析問題,化石原料使用、碳交易、碳排放問題的國際立法;解決問題,全球低碳經濟的科學對策。
顯而易見,三段論的結構看上去更加嚴謹,更具學理性,更令人賞心悅目。
。ǘ┯脤W術語言提煉論點
一般而言,一篇層層深入的高水平論文中的論點既有總論點,也有分論點。一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的總論點力求科學、創新、準確、有用;內涵恰當,外延適中。分論點則必須根據文章需要和總論點的復雜程度及難易程度進行分解與提煉。如何分解與提煉,需要根據分論點之間的關系來確定的。
一般而言,分論點與分論點之間有四種學理關系,即并列關系,闡述總論點是什么;溯源關系,闡述總論點為什么;因果關系,總論點是“結果”,而分論點是滿足結果的“條件”,回答“怎么辦”,是探究方法的;辨證關系,將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對照比較,從而從正反不同的方面揭示總論點?傉擖c和分論點之間的關系,對應的是不同的研究指向,即并列關系為是什么,因果關系是為什么,溯源關系是怎么辦,辯證關系是怎么樣。
。ㄈ﹫猿志哂袑W理性的文章結構
我們一方面堅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架構,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鑒布雷特·門斯(Brett Mensh)和康拉德·科爾丁(Konrad Kording)總結出的寫好結構化論文的10條規則6——
1. 文章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并要出現在文章的題目中;
2. 為那些不清楚你工作的有血有肉的人寫作;
3. 堅持背景—內容—結論(CCC——“Context,Content and Conclusion)的結構組合;
4. 優化你的邏輯流:避免曲折,使用平行敘述避免曲折表達;
5. 在摘要中講述完整故事;
6. 在介紹中解釋清楚為什么這篇論文至關重要;
7. 依據一系列的敘述闡明結果,建立相互印證支持中心思想的基礎;
8. 討論這一空缺如何被填補,說明詮釋中的限制點以及同領域的相關性;
9. 將時間分配到重要的部分:標題、摘要、圖標和提綱;
1 0. 獲得反饋從而對整個故事進行精簡、再利用和再生。
。ㄋ模├宥ㄕˋbstract)
關于摘要,有五個核心要素。一是摘要是陳述主要內容,確切、不加解釋評論的一篇短文。二是論文摘要字數以300-500字為宜,300字左右的長摘要(也有很多長摘要超過1000漢字)對提高被引頻次有益。三是摘要是全文內容的凝練版,需要在摘要中講述完整的故事。四是在字數允許范圍內,包含盡量多的信息,如研究目標、關鍵材料/方法、理論機理、主要結果、結論。五是摘要最主要的四個要素是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其中,“目的”切忌與引言重復,簡明指出開展研究的必要性即可;“方法”應簡要說明研究課題的基本做法,包括研究對象、數據及過程方法;“結果”應主要列舉由方法得出的階段性直接結果,即若干分課題反映出的現象;“結論”應凌駕于結果之上,是對直接結果的總結及提升,也是對直接結果的定性。下面是筆者為一個博士生改寫的文章標題與摘要、關鍵詞。原作為:
文化符號傳播對中國形象的影響及改善策略
摘要:文化符號是國家形象的載體。它一方面是傳遞國家形象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文化符號的跨文化傳播可能出現編碼意義和解碼意義不相符合甚至相反的困境,造成國家形象的缺失、偏差甚至變形、扭曲。我國符號傳播中出現的問題,既有我方符號選擇的失誤與傳播能力較弱的原因,也有他方符號接受過程中渠道、環境與受眾的原因。面對不利影響,以文化符號主動重構國家新形象的思路應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為前提、以塑造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為基礎、以中外文化的關聯性為紐帶,來推動文化符號的創新性發展和有效表達,發展路徑上應以互聯網時代的年輕群體為重點對象,孵化文化符號2.0版本,實現立體傳播。
關鍵詞:中國形象;文化符號;文化折扣;文化誤讀;土耳其
改寫版為:
中國形象的文化符號傳播路徑研究——基于土耳其“我想象的中國”繪畫作品的實證研究
摘要:作為國家形象載體的文化符號既是傳遞國家形象的有力工具,也是扭轉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可能出現編碼意義與解碼意義不符甚至相反困境的有效手段。研究中國國家形象文化符號傳播的當下路徑,極具學理價值和實踐意義;谕炼“我想象的中國”繪畫作品的個案與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中國形象文化符號傳播中出現的問題,既有自身符號選擇失誤與傳播能力較弱的原因,也有他者符號接受過程中渠道、環境與受眾不一而產生文化誤讀的因素。面對各種中國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的不利因素,以文化符號重構國家形象應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為前提、以塑造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為基礎、以中外文化的關聯性為紐帶、以互聯網時代的年輕群體為重點對象來推動文化符號的創新性發展和有效表達,進而達成國家形象立體傳播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中國形象;文化符號;文化折扣;文化誤讀
另外,這里舉一個《圖書情報知識》的極為規范的摘要,以饗讀者。
摘要:[目的/意義]回顧和梳理抗日戰爭中我國圖書館學教育的西遷歷史,凝練圖書館學教育的西遷精神,激勵當今圖書館學教育砥礪前行。[研究設計/方法]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歷史研究法,闡述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圖書館學教育機構西遷辦學的困境與堅持,提出西遷精神的內涵和當代價值。[結論/發現]西遷精神的核心內涵:家國情懷、信念堅貞、百折不撓、服務社會。西遷精神的當代價值:不忘初心,牢記圖書館學教育的使命;堅定信念,堅守圖書館學教育的陣地;銳意創新,推進圖書館學教育在新時代的發展;求真務實,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現實需求。[創新/價值]挖掘圖書館學教育的西遷史料,以史為鑒,振奮當今圖書館學教育的精神。7
。ㄎ澹┹腿∥恼伦钪饕獌热莶⒈阌诳焖贆z索的一組詞語——關鍵詞
關鍵詞具有客觀性、針對性、專指性、網羅性的特點,需要反映論文研究目的、意義、方法、結果、結論等核心要素。所謂關鍵,意味著鎖閉(關)和開啟(鍵)。關鍵詞不是論文標題的幾個核心詞匯的剪切,更不是所寫選題的對象、理論、方法的核心概念的簡單提取。正因為不簡單,所以筆者用“萃取”二字。
一組好的關鍵詞,就是一篇優秀論文的邏輯;一組好的關鍵詞,就是打開一篇高質量論文的鑰匙(key);一組好的關鍵詞能夠增加該論文的閱讀量、下載量,進而提升引用率,最終提升該論文作者的學術競爭力和影響力。
。┳龀龇蠂乙幏逗推诳囟ㄒ幏兜膮⒖嘉墨I
好的參考文獻具有如下6條標準:1.規范(國家著錄規范和刊物規范);2.經典(科學性、適用性、先進性);3.權威(前沿性、代表性、最先性);4.新穎(5年以內的不低于50%,注意半衰期);5.必要(非必要不引用);6.全面(中外文具有創新性的重要文獻)。
。ㄆ撸┻x擇科學、恰當的研究方法
科學、恰當的研究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方法依據不同標準有不同的分類,如按照范式可以分為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按照對象分可以分為方法本體研究和方法應用研究。其中,方法本體研究是把方法作為主題而存在的,如:主成分綜合評價法的誤區識別及其改進(辨誤);扎根理論編碼的“理論鴻溝”及“類故理”跨越(理論);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民族志研究及其啟示(綜述)。
方法應用研究即方法依照問題而存在的研究。按照具體的研究方式分,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蔚為大觀,這里把它們分為10大類若干小類。
1. 定量研究(也叫量化研究)。一句話,求“真”。具體為:實地調查法、實驗法、個案研究法、社會科學應用統計學原理、社會測量方法、實驗設計方法、抽樣調查方法、應用線性回歸模型、分類數據分析、生存分析(或事件史分析)、空間數據分析、多元數據分析、分層分析、縱向分析、路徑分析、結構方程模型、項目評估方法、系統動態學、貝葉斯方法、隊列分析、隨機過程或馬爾科夫鏈、系統仿真方法、文獻分析方法、內容分析方法、勢分析方法、復雜調查數據分析方法。
2. 定性研究(也叫質化研究)。一句話,求“善”。具體為:話語分析、文本分析、民族志、焦點小組訪談法、投影技法、敘述研究(口述史)、行動研究、現象學、案例研究。
3. 問卷調查(樣本量、來源、層級、地域)。問卷設計需要注意的八個方面:(1)以最一般的問答題開始,避免有威脅性的或難答的問題;(2)開頭部分是形象構建的部分,會影響之后的答卷期望;
。3)銜接性強,確保問卷的正文部分自然地從一個主題過渡到另一個;(4)按照對被訪者來說合乎邏輯的、有意義的順序安排項目;(5)最敏感的問答題和有威脅性的問答題放在后面,并且最好有說明,特別是涉及隱私的時候,要確保答卷人擁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6)人口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地區等,前提是這些不屬于變量)的問答題列在最后,萬一有人沒有耐心答到最后,數據仍然有一定價值;(7)在能滿足自己的研究需求的前提下,盡量是選擇題,也就是客觀題,而不是主觀題;(8)會利用SPSS軟件,即統計分析軟件(Statistic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4. 抽樣調查法?傮w、個體、樣本、樣本的容量、抽樣框、抽樣比、置信度、抽樣誤差、偏差是抽樣的核心概念。其具體方法則有如下幾種。(1)隨機抽樣:簡單隨機抽樣法、系統抽樣法、分層抽樣法、整群抽樣法、多階段抽樣法、等距抽樣、雙重抽樣、按規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樣、任意抽樣;(2)非隨機抽樣:重點抽樣、典型抽樣、配額抽樣;(3)非概率抽樣。
5. 思辨分析——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文獻整合研究法。
6. 話語分析——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7. 社會網絡分析——用于描述和測量行動者之間的關系。
8. 引文分析——即利用各種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進行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的邏輯方法。
9. 統計學分析——具體為統計描述、方差分析、二元相關、元分析、多元回歸、多元變量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非參數檢驗、結構方程模型。
10. 跨學科研究(交叉研究法)。
四、通谷者微:認真研究、仔細選擇與良好溝通是學術論文快速發表的三大選項
“通谷者微”,強調的是良好的溝通。論文寫作的最終歸宿是宣讀與發表。要發表,必然牽涉發表在一個什么樣的期刊的問題。這里談三個較為重要的問題。
。ㄒ唬┰趺催x刊(Selecting a Journal),是論文能否達到作者預期發表平臺的關鍵
選刊,必須基于對工作價值和創新性的客觀評判。一般來說,選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適合即為更好)。需要考慮主管主辦、刊物類別(綜合刊、專業刊)、業務范圍、價值取向、目標導向、刊期、編輯取稿用稿傾向、欄目設置、審稿周期、文章字數、發表時滯、費用要求、學界口碑、是否核心,等等。
。ǘ┳⒅貙懽髋c發表互動策略
在寫作上,有十點需要注意的事項:1.寫理論文章,研究實證;2. 寫實證文章,研究理論;3.參加學科方向的研討會;4.閱讀學科方向的頂級專家的個人學術網頁文獻;5.有選擇地閱讀頂級期刊;6.不停地寫作;7.與導師溝通,在學術會議上發言;8.合作研究、寫作,交流論文觀點;9.發現靈感;10.與期刊編輯建立良好互動關系;
在投稿方面,有七點小技巧:1.認真研究學科方向的刊物;2.了解刊物的欄目設置;3.注意刊物編輯的取稿傾向;4.關注同行專家的認可度;5.了解學術規范與編輯規范,尤其是該刊物的特殊規定性;6.把相當精力花在題目、摘要與參考文獻方面;7.及時關注期刊評價要素,即論文內容要素、形式要素和出版要素。
內容要素主要包括選題(標題)價值性、創新(原創)性、學術性、科學性(或具體應用價值)、方法性或原理性等。內容要素體現的價值標準是:(1)選題范圍大。ê甏髷⑹拢褐卮罄碚摵同F實問題,主流意識形態、方針政策;微小敘事);(2)主題性質色彩(積極與消極、建設與破壞、陽光與黯淡、鮮明與模糊);(3)社會創新效益(對經濟社會發展、理論創新的推動,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個人成長成才的幫助)。
形式要素包括:(1)學術梳理(學術史跡、主要成果、前沿觀點);(2)理論運用(學科體系、模型、范式、范疇、概念、多學科理論);(3)邏輯論證(邏輯構架、主題集中、材料合理、前提充分、論證比較、推演方式、創新結論);(4)語文規范(詞法語法、句讀文風、章節構造);(5)出版規范。等等。
出版要素:出版規范就包括題名(即標題,要求鮮明獨特)、摘要和關鍵詞(要求客觀簡明)、正文(包括文體結構、行文規范、概念、定義、變量、假設、理論、推理、分類等)、參考文獻(引證文獻必須提供包括責任者、題名、出版項等在內的文獻要素)、其他附件(注釋、作者信息等)、版式(字號字體版心版面)等。
。ㄈ┕Ψ蛟谠娡獍l文之外,我們可以關注四個方面。
1. 抄襲與內化。
要嚴格區分兩者,抄襲絕不可取,但要善于“臨摹”并把“臨摹”的東西內化于心成為自己的東西?梢运伎际妨隙逊e、引文眾多是否屬于抄襲;在論文較低層次的表述或自然段行文中用于論證而未按文獻標注規范地引用別人的觀點是否屬于抄襲。
2. 一稿多投與多刊互動。
要以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方式處理好一稿多投與多方(刊)聯系,在遵守國家相關出版法規條例的前提下積極主動開展有效的人際交往和刊物之間的往來,不斷積累運用社會資源,縮短投稿、審稿、用稿周期,并最終使自己躋身于某些期刊的“關系戶”(高被引作者、主持人、特約作者)“關系稿”行列。
3. 修改與創新。
要準確判斷期刊宗旨和特色,適時調整論文撰寫角度和深度。這是作者個人再次深入研究的過程。但是所有研究既不能反復地、無休無止地進行,也不能經常性地一次次進入“寫作”—“投稿”—“被拒”的挫敗感怪圈,這將極大地影響科研和寫作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在寫作與發表過程中,既要明白創新的根本就是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更要明白個人的成長是伴隨著論文的不斷產出而逐步成長成熟的。
4. 普通性與特殊性。
不同期刊辦刊風格旨趣、發文選題周期不同,要認真研究,精準定制,從而“投其所好”;要多注意目標期刊的發文主題策劃與相關“學術共同體”的聯系,以及一些期刊因自身評價因素造成的二次文獻轉載要求(甚至“版面費”因素)等各種普遍性及其特殊性要求。
總之,高質量學術論文的寫作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工作,也是一個極富意義和極有價值的工作。研究的創新性學術成果需要在學術期刊平臺展示與傳播。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需要微定制。“微定制”即基于寫作與發表相互關系的一系列在學科屬性、學術規范內的關于邏輯與進路的程序化、科學化、精準化匹配策略和方法。
如何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關注成長,厘定選題、科學寫作,精準投稿是學術人在論文寫作與發表過程中需要認真對待的四個核心問題和關鍵問題。其寫作的理論與方法、邏輯與進路,乃至寫作與發表的互動,都需要細致而微、見微知著的思考、研究與實踐。
注釋
1楊其靜:《特朗普當選對中國經濟的挑戰》,《國際商務財會》2016年第11期。
2[美]露絲·本尼狄克特:《菊與刀》,北塔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年版。
3本文所舉有一定問題的選題例子均為筆者編輯工作之實例。
4(1)毛殊凡主編:《人文學術期刊評價發展》,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19頁。
5(2)來自胡范鑄教授微信朋友圈。
6(1) Virginia Gewin,“How to Write a First-class Paper”,Nature 555,(2018):129-130.
7(1)肖希明、沈玲、劉奕:《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的西遷歷史及其精神價值》,《圖書情報知識》,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