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yk4em"></rt><rt id="yk4em"><optgroup id="yk4em"></optgroup></rt> <rt id="yk4em"></rt>
<tr id="yk4em"><xmp id="yk4em"><rt id="yk4em"></rt>
<acronym id="yk4em"><xmp id="yk4em">
<acronym id="yk4em"><optgroup id="yk4em"></optgroup></acronym>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實踐論文

校園媒體融合實踐報告——以“shou食品團委”為例

來源: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 作者:劉源;孫紅剛
發布于:2022-11-24 共5247字

  摘要: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校園媒體一方面承擔著宣傳學科特色和文化的主要職能,另一方面也是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的實訓基地,是高校網絡育人實踐的重要途徑,提升學生媒介素養、展示校園文化特色是對其職能的最好概括。但隨著網絡大數據技術手段的革新,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算法精準推送,使得大學生對信息的接收渠道更窄,另外訊息類客戶端和公眾號迭代更新,導致大學生對訊息的接收愈發挑剔,網絡育人的工作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所以需要通過媒體融合手段留住學生的"流量",牢牢把握住意識形態的主陣地。

  關鍵詞:媒體融合;媒介素養;網絡育人;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media integration,campus media on the one hand undertakes the main function of promoting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and on the other hand is also a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Media literacy and display of campu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best summary of its functions.However,with the innovation of network big data technology,the algorithm represented by “Toutiao” is pushed accurately,which makes the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receive information narrower.In addition,the iterative update of message clients and public accounts leads to the reception of messages by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finicky,the work of educating people on the Internet is also facing huge challenges,so we need to retain the “flow” of students through media integration and firmly grasp the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y.

  Keyword:media integration; media literacy; network education;

  引言

  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9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1.2%,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我國網民以10~39歲為主,占整體網民的65.1%,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4.6%。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6%?梢姶髮W生群體在中國網民群體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高低影響著中國網絡生態的好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本課題以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研究,從媒介參與能力和媒體融合實踐兩方面分析當前學生媒介素養,并針對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特點展開媒體融合的工作。

  一、媒體融合與網絡育人

  1.媒介素養與媒體融合

  (1)媒介素養的概念

  媒介素養,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的定義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通過總結概括來說,媒介素養是人處理與媒介之間關系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個人認知媒介的能力,即對媒介的性質和功能有所了解,能合理地看待媒介與社會、國家、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二是參與媒介的能力,是能主動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同時能抵御不良媒介信息的干擾;三是使用媒介的能力,通過利用媒介生產和傳播信息,在信息社會中提升自己,身份也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發布和參與者。

  對于大學生而言,媒介素養不僅僅是培養他們對媒介信息的認識、參與和使用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能正確看待媒介信息,在信息社會中合理使用媒介,保障網絡生態的綠色發展同時,認識到自身在信息傳播中擁有多種職能,正如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停課在家的大學生群體活躍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個別境外勢力利用新媒體散播謠言來詆毀中國政府,對于部分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的大學生來說是極度危險的,所以媒介素養的培養結果應讓大學生這一特殊青年群體主動出列,參與到媒介信息管理監督上,從而保證媒介信息傳播的質量,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2)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的概念,首先由美國教授蒲爾提出,原義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趨勢。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大學生主要通過移動客戶端的資訊功能、社交功能、搜索功能和娛樂功能參與到信息社會的建設當中,這些熱門客戶端如微信、微博、抖音也是不同機構開展媒體融合的主要平臺,其發展將導致單一的媒介產品逐漸淘汰,多媒體產品將走上傳播巔峰。因此高校需抓住媒體融合的機遇,結合網絡育人目的,探索出既能滿足大學生需求又能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媒體融合道路。

  2.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網絡育人

  媒體融合背景下,大學生對手機客戶端的使用頻率愈來愈高,微信、微博、QQ、抖音等平臺將資訊、社交、娛樂、購物等功能融于一身,連最大的支付平臺支付寶也不斷地嘗試挖掘多種功能加入平臺當中,如“校園生活”、“螞蟻森林”、“螞蟻莊園”等等小程序,這些小程序看似是以生活、公益為主要功能,但其中“串門”“偷能量”“話題討論”等特色活動均是圍繞著將多種功能融合起來開展的,所以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高低決定了對互聯網媒體的使用效果,影響著國家互聯網環境的綠色發展,這也是本文中關于網絡育人方面著重討論的一點——媒介參與能力。

  (1)媒介參與能力

  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們大部分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較為突出,但面對手機上各種客戶端的信息推送,如何去準確地理解信息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成為最大問題。例如朋友圈經常存在以機構甚至個人的名義進行轉發、投票的資訊,由此可見大學生們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當中的建設一員,他們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會去主動地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和傳播信息的媒介參與者,所以網絡育人中培養大學生的媒介參與能力尤為重要。

  (2)媒體融合實踐

  食品學院團委歷年通過"shou食品團委"微信公眾號和易班,為學院師生傳播積極的能量,達到很好效果。隨著社會上媒體融合腳步加快,產生出一系列吸引大學生"流量"的媒介信息,面對以上情況,學院開始探索媒體融合方式。首先通過探索建設一支擁有較高媒介素養的大學生采編播隊伍,優化采編流程、豐富網絡內容,通過調整食品學院團委的學生宣傳隊伍,于2019年9月招新后確認將下設部門分為項目組、新聞組、攝影組和推文組,一方面由各專業部門配合進行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從撰稿、攝影平面、推送排版培養宣傳隊伍的專業技術。2020年初,將原各部門的專業人才根據特長重組,整合為4個項目組,進行采編發一體工作。

  打鐵人須自身硬,目前融媒體中心培養了數十位對采、編、發有著專業特長的運營同學,團隊于2019-2020秋季學期,合計在shou食品團委微信公眾號推送103期,其中包含校園生活、學生事務、活動宣傳、電臺FM等等,通過文字、音頻、視頻、圖文多種形式打造優質內容。經過實踐探索,本文將結合學院當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媒介素養

  二、食品學院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分析

  1.基本特征分析

  (1)手機功能的使用

  經過調查,大學生主要利用手機的三個功能參與到信息社會當中,一是打電話、發短信的通訊功能,二是看新聞、刷微博的資訊功能,三是微信等客戶端的社交功能。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僅三分之一的同學主要使用通訊功能,絕大多數的同學使用手機的目的是社交,其次是獲取資訊,可見大學生群體對手機的使用已開始偏離手機傳統功能,手機不再是通訊和發短信的工具,它是大學生們開展娛樂社交和獲取資訊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2)手機資訊功能的使用和選擇

  從使用時間看,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查看資訊在1—2小時的占41.71%,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查看資訊在2—4小時的占45.5%,大于4小時的占12.8%。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們利用手機獲取資訊的主要平臺為微博熱門、微信公眾號和QQ空間,而專業的新聞資訊平臺如央視新聞、騰訊新聞和澎湃新聞使用頻次相對較低,可見雖然當代大學生獲取資訊的平臺選擇眾多,但大多都是從非官方、自媒體渠道上獲取資訊。面對聊天工具、社交網絡等手機客戶端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的主要方式這一形勢,培養大學生擁有對信息的認知、解讀、分析、批判的媒介素養和參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3)手機社交功能的特點

  根據調查結果,只有13.3%的同學表示可以不帶手機出門,只有16.1%的同學表示可以關閉社交軟件?梢娫谌粘I钪,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之高,他們通過社交軟件獲取信息的頻次也是最高,例如微信公眾平臺的朋友圈、公眾號、小程序和微博平臺的熱搜等等,其中00后使用QQ的頻次也非常高,QQ作為中國即時通訊工具的鼻祖,其功能現在也拓展了騰訊新聞、QQ看點、微視等多種平臺,將社交與資訊捆綁。綜合以上結果可以得知,大學生獲取媒介信息的源泉是基于社交平臺,而社交平臺的最大特點是交互功能,所以對于校園媒體融合實踐探究中,著重需要開發屬性的應該是互動性。

  2.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分析

  (1)認識媒介能力分析

  在信息社會,大學生對個人身份功能的排序中,普遍認為自己是信息的接收者,其次是信息的傳播者,只有極少數的同學認為自己是信息的發布者,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主動參與信息社會建設這一身份的主觀認識不足,仍停留在自以為是媒介的被動接受者層面。

  調查結果顯示,當收到社交平臺而非官方發送的熱門推送時,大學生第一反應是比較相信、將信將疑和認真思辨信息的所占比例分別是32.23%、31.28%和35.55%,可見大學生對于媒介的認識能力較低,常對媒介信息保持搖擺的狀態,僅三分之一的同學能結合當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進行思辨分析。

  (2)參與媒介能力分析

  在看到網上散布反動、暴力等不良信息時,約30.81%的大學生選擇不理睬傳播態勢,45%的大學生選擇做一名"吃瓜群眾"圍觀事態發展,18.01%的大學生選擇主動舉報不良信息,5.69%的同學會選擇主動批判反駁。由此可見,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學在互聯網媒介上遇到不良信息時存在不作為的行為。同時,近8成的同學選擇利用手機互聯網查閱新聞資訊,但其中2成不到的同學才會轉發和評論。綜上可見,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參與程度較低,多數停留在圍觀階段,未能達到辯證地分析資訊,并承擔起抵制不良信息的媒介參與能力。

  但是在"shou食品團委"微信公眾號探索媒體融合實踐時,根據調研結果,同學們對"時事輿論"板塊的開發需求占43.13%,可見當代大學生們面對當前輿論環境,對社會、國家和世界上發生的時事是時刻關注著的,他們需要機會培養媒介素養,鍛煉參與媒介的能力,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3)使用媒介能力分析

  在"shou食品團委"微信公眾號探索媒體融合形式時,根據調研結果顯示,多數同學希望能在"事務通知"板塊中增加咨詢功能,可見伴隨著互聯網環境發展,大學生對媒介的使用能力已經十分熟練,對媒介的使用有著明確的目的。根據人肉搜索、網上掛人的調研結果顯示,有6%的同學參與過此行為,這其中有23%的同學表示只是為了跟風或者發泄情緒作出以上行為,顯示出大學生在使用媒介的能力雖然突出,但未能做到主動參與到社會監督、保障信息社會健康發展這一使用媒介能力中來。

  三、媒體融合方式總結

  綜上,"shou食品團委"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這一手機客戶端,作為網絡思政和宣傳思想的重要陣地,若未能通過媒體融合的形式滿足大學生對媒介的個性需求,出現嚴重的信息同質化現象,大學生在重復獲取類似的新聞內容后,將嚴重影響該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shou食品團委"經過前期媒體融合的模式探索后,決定在一采多發、雙向互動功能和網絡行為引導三個方面進行拓展。

  針對這三個方面,亟需解決的是培養一批擁有采、編、發系列技能和辯證認識媒介能力的學生宣傳隊伍,從而形成由點及線,由線到面的網絡育人態勢。在組建學生宣傳隊伍時,應秉持“廣納賢才”的態度來組建一流的創作團隊,在校園中有不少身懷絕技的同學們,甚至有粉絲過萬的UP主(uploader,網絡流行詞。指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但這些同學普遍“腦洞大開”,所以在指導創作時應主動對話,遇到矛盾點時也需要正面交鋒,這就需要我們自身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指導學生創作時進行辯證分析問題,堅持真理越辯越明。

  其次通過開發不同的媒體融合形式,打造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媒介內容,增強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上海海洋大學的傳統活動“品讀海大”為例,每年9月針對新入校同學開展,將海大的百年歷史和國家發展史相結合,通過圖文、視頻、線下講解多種形式向新生們傳輸“勤樸忠實”的校訓精神,同時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和使用媒介,在主動獲取校園文化信息的同時做一名積極互動的媒介參與者。

  同時通過媒體融合的內容,結合特定的時間節點開展創作,比如雷鋒月、五四青年節、建黨節等等,培養熱點預判的能力,從而結合時事、抓住時效進行思想引領和網絡行為的引導,借此來幫助同學們綠色地使用媒介、科學辯證地分析媒介,在網絡輿情中做一名合格的媒介使用者。

  參考文獻

  [1]第44次CNNIC中國互聯網報告發布[J]中國廣播2019(08).
  [2]周葆華,陸曄,從媒介使用到媒介參與:中國公眾媒介素養的基本現狀[J]新聞大學, 2008(4).
  [3]劉峰,李劭強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創新路徑研究一-以江蘇省媒體融 合實踐為例[J]傳媒,2018年21期.
  [4]丁柏銓媒體融合的趨勢、困境與創新路徑[J]傳媒觀察,2018年05期.
  [5]王昕2017年媒體融合發展動向與趨勢的相關思考[J].教育傳媒研究,2018年04期.

作者單位: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
原文出處:劉源,孫紅剛.校園媒體融合實踐報告——以“shou食品團委”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8):200-202.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精品亚洲91在线无码播放,亚洲最新在线,亚洲久无码中文字幕热,免费国产自在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