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可以大幅度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甘蔗生產成本,實現甘蔗生產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和發展蔗糖產業。近年來,為推動甘蔗生產向全程機械化發展,實現降本增效,崇左市在全市76個鄉鎮分別建設50畝以上甘蔗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大力推廣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扶綏縣已成為全國第一個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正大力研究貫穿耕耘、種植、管理、收割等階段的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降本增效措施;诖,筆者針對甘蔗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建議從積極推進甘蔗智慧農業建設、搭建產業園吸引人才、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著手,利用先進技術,促使甘蔗作業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智慧農業”模式,利用“互聯網+農機作業”現代信息技術,糖料蔗耕、種、管、收等環節實現智能化管理和精準作業,從而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
關鍵詞:扶綏縣;甘蔗;生產機械化;對策;
0 引言
扶綏縣于2018年被國家統計局列入廣西全區首批國家發改委創建計劃的甘蔗產業化種植基地,成為甘蔗生產機械化的建設試點與示范縣,扶綏縣也將提升甘蔗生產機械化率作為第一要務。該縣成立了縣主要領導任組長,以農業、糖業、財政、交通、公安、建設等管理服務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扶綏縣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領導小組;成立了區域性的甘蔗制糖企業,共同負責謀劃好此次創建項目的總體方案,針對性安排任務目標,為完善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做好充分準備。工作開展幾年來,扶綏縣已建立有甘蔗核心示范區約50 000畝,上千名入社工作人員及上千臺甘蔗務農機具。示范區通過發展扶持大戶建設“現代農場”“四聯管”及扶持農業經營主體“流轉轉包”等促進甘蔗產業的多種新模式,甘蔗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7.19%,從而帶動扶綏縣甘蔗生產機械化率逐年實現穩步且快速增長。扶綏縣成為全國甘蔗生產全程作業機械化示范樣板縣,為在廣西乃至全國試驗示范區推廣提供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
近年來,扶綏縣充分發揮全國首個萬畝甘蔗基地生產經營全程機械化示范大縣的引領中心作用,深入推進甘蔗生產“智慧農機+”模式,在耕、種、管、收等全過程實現機械化、智能化、精準化管理作業,全縣甘蔗機耕率接近100%、機種率超80%,甘蔗產業降本增效明顯。同時,該縣還大力推進精細化種植管理,通過實施“專業用水合作社”“企業+受益農戶”“水肥藥一體化種植管理”“散戶水肥藥一體化微噴”四種模式,提升甘蔗病蟲害生物防治、水肥一體化等現代化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畝均效益,推動噸蔗成本降低75元以上,畝均增收450元以上。
1 扶綏縣甘蔗生產概況
扶綏縣系廣西甘蔗生產大縣,近年來甘蔗產業穩步發展。據統計,扶綏縣2021/2022年榨季糖料蔗種植面積為109.2萬畝,2022年3月31日收榨,累計入廠原料蔗543.7萬t、混合產糖量65.76萬t,同比2020/2021年榨季入廠原料蔗460.7萬t、產糖量58.52萬t分別增產83.0萬t、增糖7.24萬t。
扶綏縣渠黎鎮渠鳳村渠隆屯片區,通過扶持種植大戶、經濟能人成立用水合作社,由用水合作社統一管護水利灌溉設施。目前,該片區畝產達5.5 t,比傳統種植模式提高1 t以上,噸蔗成本比非“雙高”基地降低75元左右。扶綏縣渠黎鎮渠鳳村“蔗海草原”是原料蔗高產高糖項目點,通過科學的水肥藥技術管護,項目農資、物資投入平均每年每畝470元,較普通農戶成本降低180元以上。
扶綏縣蔗糖生產指揮部積極指導協調各鄉鎮做好管理宣傳監督工作,提倡以散戶形式進行砍蔗和種蔗,有效避免給縣城增加大量人員出入和聚集所帶來的治安隱患。2019/2020年榨季末,扶綏縣面積近100萬畝甘蔗已完成砍收,入廠原料蔗455萬t,2020年扶綏縣仍保持106萬畝左右的甘蔗種植面積,其中約42萬畝新植蔗,64萬畝宿根蔗。目前該縣宿根新翻種甘蔗蔗種準備充分,已達30萬畝新植甘蔗。
以雷達現代農業合作社為例,從2016年起,雷達現代農業合作社的5 000畝甘蔗“雙高”基地全部采用機械化管理。整桿式種植機和雙芽段種植機都使用GPS、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精準開行,方便之后耕種、施肥、收割一體化管理。機械化種植提高出苗率,有效保護了甘蔗根部不受傷害、減少機收損害。實現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要點是有足夠地塊可以讓機械規;鳂I,過去很多蔗農的蔗地小且分散,機械作業很難開展,建設甘蔗“雙高”基地,流轉小塊土地變大塊,為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有利條件。自此,甘蔗生產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甘蔗抗旱抗倒伏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效益也隨之提高。甘蔗“雙高”基地建設使瘦地變良田,散地連成片,讓更多的蔗農嘗到了甜頭。機械“一條龍”服務,成本低、效率高,給種植戶帶來了極大便利和信心。效率方面,人工種蔗每天人均種植面積不到2畝,機械種蔗一臺種植機4人配合投種每天可種植20畝~30畝,效率是人工的兩倍以上;成本方面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生產節本增效約230元/畝,效率高,節約人工成本。
2 甘蔗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甘蔗地開墾整地條件差
在廣西區域內,受到自然條件影響,甘蔗地大都在丘陵地區中,規模分散,耕地開墾程度達不到標準,甘蔗收獲機收獲質量大打折扣。在“雙高”基地中,多數糖料蔗耕地的開墾情況達不到深耕深松的標準,深耕的深度達到20 cm~40 cm有利于甘蔗根系的生長和發育,深松達到15 cm~20 cm有利于提高糖料蔗糖分平均值,減少倒伏數量。未達到深耕深松標準的糖料蔗耕地在收獲時,機收收獲質量嚴重下降,甘蔗蔗段掉落多。在倒伏角度平均小于45°的地塊進行收獲作業時,收獲機(辰漢4GQ-180)每50 m作業平均損失甘蔗15.7 kg。在深耕要求達標的地塊進行收獲作業時,收獲機(辰漢4GQ-180)每50 m作業平均損失甘蔗6.9 kg,平均損失率減少56%,極大地改善了甘蔗掉落嚴重的情況,增加了每畝耕地的平均產量[1,2,3]。
2.2 甘蔗機械生產集約化程度不高
扶綏縣糖料蔗種植地超100萬畝,由于眾多的農戶和龐大的農作物面積,整個生產機械化過程推進緩慢。在種植階段,甘蔗地破壟改地面積大,區塊碎,蔗地所有權人眾多;在管理階段,噴灌設施灌溉難度大,使用率低、農藥噴灑效率低、水資源浪費等情況使得甘蔗種植成本居高不下;在收獲過程中,互聯網平臺建設落后,農戶、機收隊、運蔗車、糖廠四方協調困難,信息不對稱,聯絡效率低下。扶綏縣位于廣西西南部,季風氣候,在春季多雨濕潤,若在甘蔗收獲期遇雨季,則對切段式收獲機收獲的甘蔗造成極大影響,糖分加速流失,甘蔗收益大打折扣,農戶、機收隊、運蔗車、糖廠四方由于協調速度慢,不僅導致收獲中的損失擴大,也浪費部分人力物力,影響甘蔗機收成效。對于甘蔗尾料、田間秸稈等進行統一焚燒處理的效率相對低下,蔗農時有露天焚燒秸稈等不良行為,秸稈缺乏大面積地塊的統一粉碎農機和小面積地塊的統一回收公司進行規;咝使芾。
2.3 蔗糖產業競爭力不高,糖料蔗亟待轉型升級
糖料蔗種植缺乏新增長點,沒有形成循環經濟發展。扶綏縣成為甘蔗生產示范縣已有一段時間,產業鏈沒有得到很好的延伸和創新。蔗渣、濾泥等廢料缺乏綜合利用。收獲后產生的秸稈,作為甘蔗生產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回收問題缺乏高效解決途徑和有力保障,露天焚燒、偷燒秸稈問題會降低環境空氣質量,影響人民身體健康,進而影響扶綏縣糖料蔗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
2.4 蔗農治理思想落后
小農經濟觀念使得甘蔗種植行距過窄,行距普遍小于0.9 m,導致甘蔗種植農藝性與農機適應度差。隨著甘蔗品種不斷開發,不同種植地區已有多種甘蔗種植工藝及其模式,部分品種甘蔗產量高,但是其倒伏程度也隨之加大,對于剝葉管理不到位的甘蔗地經常出現嚴重的倒伏情況,嚴重影響大、小型收獲機進行收獲工作。且蔗農對于種植深度沒有嚴格把控,沒有做到深耕深種,增加了甘蔗的倒伏數量,加上種植行距過窄,造成農機農藝不匹配,很難滿足機收條件,阻礙了機械化收獲的發展[4,5]。
3 甘蔗機械化發展對策
3.1 積極推進甘蔗智慧農業建設,因地制宜實現規模生產
目前廣西蔗區全區甘蔗的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潛力很大,區內地塊范圍多且耕地小、地塊勞力分散,不利于產業勞動力要素和土地資金之間的相互協調轉化。應當充分鼓勵并及時引導農戶積極自覺進行土地整理流轉,使耕地小塊轉變成為大塊,推廣、利用先進高效農機技術,促使小農散戶摒棄原有落后的種耕理念,有效緩解產業勞動力稀缺造成的用工問題,加強區內甘蔗產業競爭力,有利于推進甘蔗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向規;a轉變。利用先進技術,促使甘蔗作業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智慧農業”模式,利用“互聯網+農機作業”現代信息技術,糖料蔗耕、種、管、收等環節實現智能化管理和精準作業[6];水肥藥一體化科學生產模式的推廣應用,使降本增效成果進一步顯現。深入推進“訂單農業”改革,通過互聯網平臺深化企業與蔗農、企業與合作社、蔗農與合作社之間的合作關系,做到企業有序下單派單,合作社統籌服務,蔗農配合積極。且廣西甘蔗種植區多為山地丘陵地貌,需要進一步因地制宜有效地開發推進甘蔗機械化整地耕作技術,選擇適合當地的生產作業模式,建立生產示范戶、召集農機企業開展演示及推廣活動,根據作業區域的不同研發并引進合適的作業機型,嚴格按照機械化整地標準作業,有利于穩步提高全區甘蔗生產水平,推動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區域土壤生產能力,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
3.2 搭建產業園吸引人才,加強產業競爭力
甘蔗產業機械化需要技術支撐和技術人才的引導,需要相關部門制定適當的農業機械化推廣政策和制度,對符合農機技術的農藝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機農藝相適配,對有農機的農戶進行補貼,工作方面向機械化靠攏,從而制定整體規劃方案;安排相關部門監督監管產業機械化工作進程,并聯結企業構建產業園,鼓勵蔗農規;洜I,搭建蔗糖循環經濟產業鏈,組建糖業產業園,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利用循環系統對蔗渣、糖蜜、濾泥等副產品進行有效回收、利用、加工。崇左市已形成了制糖、酵母、酵母抽提物、生物肥、生物質發電等多條蔗糖循環經濟產業鏈,應持續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甘蔗循環經濟道路,加強產業競爭力。
3.3 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農業服務組織
要在應用中實現甘蔗產業全程機械化,應落實農業農機農藝互相適配,用規;M織化的方式貫穿甘蔗生產過程,實現體系農業,建造一個農業農民相結合的服務機制。目前來看,盡管已有許多省、市、縣、鎮、鄉機構均有建設農業服務組織或服務行業等中小企業,但對于甘蔗生產服務功能的拓展仍有成長進步的空間。因此扶綏縣可以采取選取1~2個城鎮開展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完善資源服務配置,搭建互聯網平臺,讓其促成農業服務的供需雙方有路可走的方式,優化評價機制,組織項目績效評估獎勵,落實保障農業服務道路全面社會化,走進大眾視野。對服務行業中的農機員工通過平臺方式集中培訓,把農機具操作方法、要領和技術維修等技巧以及多種優良甘蔗品種適合的種植運輸方式及時地推廣傳授給蔗農,以確保全縣甘蔗種植產量穩步提升[7,8]。此外,要著力加大農機合作社、互聯網農業技術服務商的引導力度與支持力度,從鼓勵良種采購、作業指導補助等多個方面進一步保障服務體系有人做、愿意做、不怕做的良性循環態勢。借助城鎮開展的試點平臺,通過示范培訓、操作實訓等各種教學方式,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打造專業化的農業科技服務人才隊伍,通過應聘評價、績效平臺等方式建立基層服務體系,鞏固檢測考評體系[9,10]。發揮資金作用,引導甘蔗機具制造公司和農機服務行業組織共同組建科技擔保、保險擔保、產品運營等一體化系列服務,為農業科技服務社會化創建出優質產業。為此,各級甘蔗推廣人員需充分發揮自身動能,為推進甘蔗產業機械化生產提供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鄉村振興[11,12]。
4 結語
綜上所述,崇左市扶綏縣發展甘蔗機械化生產的主要戰略途徑應包括生產集約化、作業信息化、惠農政策化、經濟循環化、服務一體化等推動形式。筆者重點結合扶綏縣甘蔗機械化發展生產現狀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當前甘蔗適宜的機械化技術推廣策略,為有效推動甘蔗產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可行方案,為農業工作者提供理論幫助,為實現廣西甘蔗機械化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廖玉姣.甘蔗機械化生產現狀與改進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 2022)11-12.
[2]曾志強,袁成宇,區穎剛,等.甘蔗生產機械化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 2012,39(19):196-199.
[3]趙瑩.我國甘蔗收獲機械化推廣應用現狀與發展建議[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6,37(9):236-244+269.
[4]梁永威關于全程機械化在甘蔗雙高“中的(下轉第58頁)重要作用[J].時代農機,2020,47(4):9-10+12.
[5]張華,羅俊,袁照年,等.甘蔗機械化種植的農藝技術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34(1):78-81.
[6]區穎剛,楊丹彤.甘蔗主產區生產機械化的幾個問題[J].廣西農業機械化, 2010(4):8-10.
[7]黃禮團.甘蔗產業全程機械化的重點與難點[J]農村實用技術, 2022(1):64-65.
[8]周仕城,鄭智嶸影響崇左市糖料蔗雙高基地機械化發展的研究[J].廣西農業機械化,2016(4):21-22.
[9]周仕城崇左市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問題及發展對策[J].農機科技推廣,2021(12)-31-32.
[10]周仕城,滕慧芳崇左市十三五”期間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綜述[J].廣西農業機械化, 2022(2):16-17+47.
[11]陳淮南甘蔗機械化生產發展分析與展望[J]鄉村科技, 2021,12(28):121-123.
[12]唐黎標.甘蔗種植機械化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當代農機, 2017(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