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yk4em"></rt><rt id="yk4em"><optgroup id="yk4em"></optgroup></rt> <rt id="yk4em"></rt>
<tr id="yk4em"><xmp id="yk4em"><rt id="yk4em"></rt>
<acronym id="yk4em"><xmp id="yk4em">
<acronym id="yk4em"><optgroup id="yk4em"></optgroup></acronym>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科技論文

鄧小平科技思想及其理論意義

來源:學術堂 作者:蔡鳳瑜
發布于:2023-01-29 共11335字

  內容摘要:鄧小平科技思想是鄧小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博大的思想體系。鄧小平科技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主要有:我國科技水平落后的現狀與問題;二戰以來資本主義發展所表現出科技的重要性。鄧小平科技思想的內容主要包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一思想在理論上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的發展;對馬克思主義科學與社會關系理論的發展;對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發展。鄧小平科技思想已經成為我們黨、國家一份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鄧小平 科技思想 馬克思主義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is a profoundmeaning and epitaxial broad ideolog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 of DengXiao-ping's Theory. 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realistic basis: On the one hand,it is the level of our coun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hi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On the other hand,since World War Ⅱ,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ha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t rol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ntent mainlyincludes: First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s; secondly, respectknowledge, respect for the idea of talents;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developing the high-tech, torealize industrialization. This idea in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Marx Doctrine: thehistorical subject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Marx science and social relations theory;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The idea has already become a very valuablespiritual wealth for our party and country.

  Key Words:Deng Xiao-ping;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rxism

目 錄

  引言

  一、鄧小平科技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ㄒ唬┪覈萍悸浜蟮默F狀與問題

 。ǘ┒鹨詠碣Y本主義發展所表現出科技的重要性

  二、鄧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

 。ㄒ唬┛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ǘ┳鹬刂R,尊重人才

 。ㄈ┌l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

  三、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論意義

 。ㄒ唬┼囆∑娇萍妓枷胧菍︸R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的發展

 。ǘ┼囆∑娇萍妓枷胧菍︸R克思主義科學與社會關系理論的發展

 。ㄈ┼囆∑娇萍妓枷胧菍︸R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發展

  結語

  參考文獻

  引言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同志始終對我國科技的發展給予密切的關注,他高瞻遠矚地把科技的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密切聯系起來,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獨特的見解,形成了完整的科技思想體系。這一思想是對我國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經驗的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已經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掌握鄧小平科技思想,對于迎接 21 世紀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科技思想形成的的現實依據

 。ㄒ唬┪覈萍妓铰浜蟮默F狀與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科技取得了較大成就,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但是,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同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從整體上看,我國科技水平還相當落后,科學技術力量還相當薄弱,科技發展不平衡。

  第一,科研隊伍薄弱。我國想順利地開展科學研究并取得研究上的成功,沒有一支優秀的科研隊伍是不行的?萍汲晒膭撛熘饕揽靠蒲腥藛T,要開拓新的生產力,科研隊伍建設是關鍵。但是在我國現有的人才隊伍中,人才總量偏少,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均衡。在專業技術人員中,科技骨干等優秀人才占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還很小?蒲嘘犖楸∪鯂乐刈璧K了我國科技的發展與創新。鄧小平在 1977 年指出:“我國現在科研人員少,隊伍小,比不上那些發達的大國,這點我們要承認。美國科研隊伍有 120萬人,蘇聯前年的資料是 90 萬人,現在又增加了。我們是二十多萬人”。[1]42第二,勞動生產率低下。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評估一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落后,最終表現為勞動生產率低下。鄧小平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勞動生產率低下這一點,他指出:“我們現在的生產技術水平是什么狀況?幾億人口搞飯吃,糧食問題還沒有真正過關。我們鋼鐵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只有國外先進水平的幾十分之一。新興工業的差距就更大了。在這方面不用說落后一二十年,即使落后八年十年,甚至三年五年,都是很大的差距”。[1]90

  第三,科技成果的應用率低。1956 年黨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我國發展了原子能、電子學、計算機等新興學科,“兩彈一星”的成就為世人震驚,但是這些科學成果在生產領域中的應用率卻非常低。國家只偏重于快出成果和多出成果,把精力和財力集中投放在科技研究上,卻忽視了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沒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有經濟效益的生產方法,導致了科技成果的大量積壓和浪費。

  鄧小平深刻認識到我國科技落后的現實,他指出:“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還很大,科學技術力量還很薄弱,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1]90 正是因為科技的落后,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很低。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這一狀況,不集中力量發展科學技術,縮短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我們將會更加落后。因此,我國科技水平落后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直接經驗教訓總結。

 。ǘ┒鹨詠碣Y本主義發展所表現出科技的重要性

  18 世紀 60 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拉開了序幕,它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后,美國、法國等國家紛紛效仿,相繼投入到工業化進程。西方國家科技的發展,給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和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以極大的影響。此后世界的現代化進程必然與科技革命的浪潮相伴相隨,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科技在經濟發展領域和社會進步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科學技術在當代的進步給各國發展帶來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它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構成中的關鍵性因素。美、日、西歐各國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想要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處于不敗之地,必須取得科技發展的支配權。正因為如此,美國全力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日本制定了“技術立國”方案,西歐各國實行“尤里卡計劃”等。每一個科技發展戰略的實施,都給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以強有力的推動。其他一些工業較先進國家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為了在世界競爭中奪得一席之地,也紛紛實施高科技發展戰略,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科技發展的熱潮中,大大增強了其綜合國力。

  雖然世界各國的社會制度不同,綜合國力不等,但都不約而同地積極探索高科技的發展。在制定國家經濟發展道路上,都將科學技術的提高作為增強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鄧小平敏銳地看到科技對國家綜合國力的作用,他深刻地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近三十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只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義上的進步和改革,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并且正在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1]87 科技對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在未來社會里,政治、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占有科技優勢的國家手里。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也必須大力發展高科技,否則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不但不會減小,而且會呈擴大的趨勢,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給予鄧小平在科技戰略上的舉措很大的啟發。

鄧小平科技思想

  二、鄧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

 。ㄒ唬┛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在鄧小平科技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命題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三個階段。1975 年,“文化大革命革”還未結束,鄧小平就重申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1978 年他再次復出時,他強調“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1]871988 年鄧小平同志根據國際經濟發展新情況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新趨勢,以及我國 10 年改革中科技進步產生的巨大的經濟效益,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1988 年 9 月,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明確提出:

  “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274

  作為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命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是鄧小平同志從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出發,總結了當代世界科技發展的經驗而提出的科學論斷。

  這一論斷使馬克思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的理論取得了跨越性發展。這一命題包含著以下的內容:

  第一,科學技術成為當代生產力系統中的“第一要素”。古代社會生產主要依靠人力和消耗資源;近代工業社會由于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則主要依靠革新生產工具。鄧小平指出:“近三十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只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義上的進步和改革,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并且正在繼續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F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 [1]87 這種變化最為明顯的成效是科學技術作為知識、經驗和技能,滲透在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勞動者的身上,其滲透程度決定了勞動者的素質?茖W技術對勞動資料的滲透表現為決定工具先進程度的只能是科學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在對勞動對象的發現、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第二,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力量”,F代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活動中,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變革力量。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他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 [2]127 

  第三,科學技術成為使管理日益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因素。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有機結合,即管理成為提高生產力的一個關鍵因素?茖W技術在管理中的廣泛應用,使管理實現了科學化、現代化。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科學技術與管理的結合,使社會生產力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ǘ┳鹬刂R,尊重人才

  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是通過人的活動尤其是科技人才的活動來實現的。但是在“文革”期間,一些造反派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撤銷我國的科學研究機構,隨意遣散科技工作人員,解散高等院校,科技研究工作人員失去了從事科技研究的工作條件,一些造反派甚至對科研人員進行壓制和封鎖,致使科研人員不敢搞理論研究,我國的科技人才出現了斷層,這些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科技進步。

  針對歷史上存在的輕視知識、輕視知識分子的錯誤觀念和錯誤政策。鄧小平同志以世界眼光,在撥亂反正的過程中鄭重提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反對不尊重知識分子的錯誤思想。” [1]41 尊重知識就是尊重科學知識,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科技的主體。他要求把培養和尊重人才作為科技發展的關鍵因素,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上。他指出:“我國的經濟,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這樣說,根據之一,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級各類人才。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 [3] 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有利于我國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鄧小平指出,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發展我國科技事業的重要步驟。他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抓好教育不行?靠罩v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1]40 如何處理好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也是鄧小平歷來重視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對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尖子人才,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專心致志地做科研工作,使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脫穎而出。他強調“這些人挑選出來之后,就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專心致志地研究工作。生活有困難的,可以給津貼補助”。[1]40-41

  在鄧小平同志的關心下,黨中央十分重視解決好科技工作人員的實際問題。經濟上,對有發明、創造和在科研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給予重獎,并形成一系列的獎勵、激勵制度;政治上,提高科技人才的社會地位,將科技人才也看成黨依靠的對象。鄧小平指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時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嘛”。[2]275 這些充分調動了知識分子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密切了黨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關系,為我國科技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

 。ㄈ┌l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科技真正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杠桿?萍嫉陌l展水平,特別是高科技的發展水平以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低的重要標志。20 世紀 70 年代以后,鄧小平的科技視角轉向了世界高科技的競爭及其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上。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中國能有現在的重要國際影響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新中國 60 年代后發展起來的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成果。高科技雖然需要高投入,冒較大的風險,但它有很高的潛在能量,能夠帶來較高的效益。鄧小平強調,即使我們再貧窮也要大力發展高科技,抓住每一次能夠發展高科技的機會,目前,我國在高科技領域上的成就還微乎其微,我們要積極與西方發達國家合作,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的高科技發展的成果,為我國高科技的發展開辟一片天地。1992 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巡過程中,他強調,“每一行都樹立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一定要打贏。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2]378 他還滿腔熱情地說:“提高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2]378

  在倡導發展高科技的基礎上,鄧小平又提出了“實現產業化”的號召。實現產業化是指對已有的通過自主研發、獨占擁有、轉讓等方式取得的科技成果,進行產業化生產,在市場上形成一定銷售的產品或服務項目。這既表明了鄧小平重視高科技的研究,又體現了他對科技研究成果實際效用的重視。因此,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面對新世紀高科技發展的要求,我國著手實施一系列跨世紀工程,如實施“863”計劃工程和實施高新技術開發區產業工程。隨著這些措施的順利展開,我國形成了一支陣容整齊的高科技研究隊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如雨后春筍般之勢發展壯大起來。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思想體現了鄧小平科技思想源于現實,服務于實踐的特征,是鄧小平科技思想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對當時我國科技的發展和運用,以及科技產業的崛起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論意義

  鄧小平同志著眼于當今社會的發展變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考察了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和運行態勢,并結合了我國科技水平的現實情況,提出了諸多關于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ㄒ唬┼囆∑娇萍妓枷胧菍︸R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的發展

  所謂歷史主體是指歷史活動的承擔者、創造者和推動者。在馬克思看來,“歷史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4]17歷史的真正主體是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即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4]42歷史是現實的人的生命活動在時間上的延續,在空間上的的展開,歷史始終是人的歷史。歷史的發展進程與人的活動息息相關。

  然而,人在歷史的主體性有賴于對科學知識的掌握。鄧小平指出:“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我們常說,人是生產力中最主要、最活躍的因素。這里講得人,是指一定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2]85“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體現了對科學知識和科技人才的重視,闡述了科學技術對勞動力要素的重大影響和作用。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實現的,必須依靠人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勞動效率,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實現每個歷史主體的全面自由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之中的滲透越來越深入,生產力要素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在當代社會,勞動力要素中的科學技術水平日益提高,知識化的勞動者已成為當代生產力的主體、主力軍。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日益緊密,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勞動力中科技型人員迅速增加,勞動力結構向智能化發展以成為日趨普遍的趨勢。勞動力知識化的趨勢使得人在生產實踐中創造性不斷增強,創造出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在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科技人才。在這一思想的推動下,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樹立了新的科技觀、人才觀和價值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到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來。這一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理論的堅持和發展,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體現了黨科學執政的理念。

 。ǘ┼囆∑娇萍妓枷胧菍︸R克思主義科學與社會關系理論的發展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發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闡述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馬克思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中對生產力的內容進行了闡釋,提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5]的論斷。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也提出了科學是生產力因素的觀點。他寫道:“人類所支配的生產力是無窮無盡的,應用資本、勞動和科學就可以使土地的收獲量無限地提高”。[6]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科學是一種推動社會前進的革命力量。

  哈貝馬斯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但是他鼓吹“科學技術決定論”,他認為科技以成為人統治人的工具,他又認為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必然會走向“科技統治”,在他看來,科學技術本身的進步必然會導致社會發展的消極的負面效應。這一系列的觀點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馬克思認為,科技進步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并不是科技本身的屬性,它是由當時的社會制度和人為因素而引起的。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其固有的社會基本矛盾必然會產生科學技術束縛人和壓制人的現象。哈貝馬斯將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矛盾歸結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故意忽視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批判,使科學技術陷入了歷史悖論中。

  鄧小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洞察和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以及當代世界新科技革命的特點和經驗,以卓越的膽識肯定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的首要作用,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這一觀點將科學技術從歷史悖論中解放出來。

  他認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后,人民貧窮,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由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我國的科技落后,經濟必然上不去,綜合國力也必然會弱,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就要產生懷疑,社會主義制度的凝聚力也會減弱,因此,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確立科學技術的地位。鄧小平要求我們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是非的根本標準,認識到只有利用科技發展生產力,才能改變貧窮落后的狀況。

  鄧小平突破了對生產力結構理解的限制,把科學技術這種精神生產的當作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創新了傳統的生產力解讀內涵,也打破了對科技價值理解的局限性,強調了在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技術所起的關鍵作用,為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產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是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在新時期的新發展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具體運用。鄧小平的科學技術生產力觀以當時代的全球科技化浪潮為依托,著眼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現實狀況,為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做出了有利的貢獻。而且鄧小平的科技思想體現了尊重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充滿了對人類未來社會的人文關懷。

 。ㄈ┼囆∑娇萍妓枷胧菍︸R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為立足點,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經濟規律,論證了“兩個必然”歷史趨勢,奠定了科學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理論基礎。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時指出,資本的構成要從兩方面理解,從自然形式上看,資本可以分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兩者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上看,資本可以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部分資本價值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在資本的技術構成和資本的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為了清楚地表達兩者之間的關系,馬克思說:“把由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來表示”。馬克思還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一般趨勢。鄧小平根據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規律,提出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充分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具有的科技創新能力越強,越能激活國家的經濟,越能在世界產業分工中處于高端地位。

  在自身所處時代條件的限制下,物質生產部門成為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重點考察的對象,他認為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屬于生產性勞動,并且能夠為資本家創造出巨大的價值,而大部分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則屬于不能創造價值的非生產性勞動。就馬克思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觀點而言,他只是一味地闡述了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的作用。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則突破了之前對科學技術作用片面的理解,指出隨著當今社會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新興產業的不斷出現,服務性勞動產業也得到不斷發展,并在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生產性勞動的范疇不僅僅只包括傳統的物質生產勞動,非物質生產領域中的服務性勞動也應當包含其中。就理論上而言,鄧小平的科技思想充分肯定了服務性勞動的地位,認為其也是屬于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第三產業得到大力推進與發展,從而日益走向繁榮。

  科技人員和管理者的勞動在生產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馬克思在《資本論》

  中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認為科技、知識等新的生產要素在促進生產力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但他重點研究的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伴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廣泛使用,人類開始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在此情況下,鄧小平認為科技研究人員和管理者的腦力勞動,不僅是創造價值的一般勞動,而且是更高層次的復雜勞動,并認為其創造的價值遠遠高于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鄧小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充分肯定了科學管理人員在創造價值中所起的積極作用。為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提出的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們的勞動報酬與其勞動貢獻相一致的科學論斷。馬克思認為人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鄧小平在堅持馬克思這一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了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增加使用價值和價值形成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雖然科學技術本身不能直接創造價值,但當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并應用于勞動生產,應用于新的勞動產品的開發,科學技術由此帶來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將不可低估。根據這一原理鄧小平提出了“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思想,在現代化的建設中,我國必須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擺到重要的位置,這是當今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

  結語

  如今科技正日益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科學技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國家的綜合國力及其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越來越取決于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目前,雖然我國科學技術的水平和應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總體上,我國科技的發展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還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

  鄧小平的科技思想是我國科技界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地回答了在全球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鞏固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指明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效推動力量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南,是我們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向新科技革命進軍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要運用和發展鄧小平科技思想,在黨中央領導下,全面發揮科學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鄧小平論教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48.

  [4]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6]楊國蓉.論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J].教育探索,2004(3).

  [7]中國科學院.鄧小平科技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8]李萬忍.鄧小平科技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周紹森,陳東有.科教興國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10]陳筠泉,殷凳祥.新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1]薛玉林.牢牢把握鄧小平科技思想全面實施 21 世紀科教興國戰略[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1).

  [12]黃寶華.淺談鄧小平的科技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4,9(9).

  [13]余發良.試析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特點及地位[J].理論月刊,2010(11).

  [14]陳美玲,李捷.試析鄧小平科技思想的幾個方面[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0(2).

  [15]張繼光,付德本.鄧小平科技思想與小康目標的實現[J].泰山學院學報,2003,25(1).

  [16]陳佳.鄧小平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0(3).

  [17]李樹金.試論鄧小平科技思想[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3(3).

  [18]李放.略論鄧小平的科技思想[J].學術交流,2004(1).

  [19]潘琦.鄧小平科學技術思想研究[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0]馬桂英.鄧小平科技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理論研究,2004(11).

  [21]陳佳.鄧小平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0(3).

  [22]孫承叔.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歷史主體理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23]袁曉霞.試論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歷史意義[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24]吳宏才.試論鄧小平科技思想[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0(3).

  [25]陳雅穎.論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人[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11).

  [26]張順,朱輝.鄧小平與哈貝馬斯科技觀之比較[J].鄧小平理論研究,2000(4).

  [27]鄭久平,冉光和.資本有機構成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J].軟科學,2011(5).

  [28]馬艷.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創新與實證分析[J].學術月刊,2009(5).

  [29]連睿智,宗鑫.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在中國的運斥--基于勞動相對過剩問題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4).

  [30]耿慶彪.鄧小平科技思想的豐富內涵[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19(2).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精品亚洲91在线无码播放,亚洲最新在线,亚洲久无码中文字幕热,免费国产自在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