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高水平、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的關鍵舉措,對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的作用,對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C市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取得了許多成績,也是出經驗、出模式的地方,C市的今天,也許就是其他地區的明天,因此,研究C市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做法,對于推動其他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現代政府治理理念出發,以高水平高質量實施義務教育為標準,通過對C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狀考察,明晰地方政府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角色,展示“人民教育政府辦”的義務教育新觀念。
關鍵詞: 義務教育 均衡發展 政府角色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plays in balanced develop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in example of C city
Abstract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way toachieve a high level, high-quality univers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it plays a basic, guidingand decisive role in building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In the same time ,it makes a good senseto promote social justice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C city has achieved many accomplishments in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is also an experience and a mode place .What C cityhas is perhaps the future of the other place.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otherplaces'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y reaching the basic approach in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bout C city.Inthis paper,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C city,the role that local government plays in promo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can bedefined clearly.The paper is mean to show the new concep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hich is“government-run People's Education”,which is at the basic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governanceand a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a high quality standards.
Key Words:Compulsory education;balanced development;the role of government
目 錄
1.前言
2.基本概念
2.1 義務教育
2.2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2.3 地方政府
2.4 政府角色
3.C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概述
3.1 C市義務教育發展現狀
3.2 C市政府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有效措施
3.2.1 C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總體特征
3.2.2 C市政府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具體做法
4.從C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界定地方政府角色
結 語
參考文獻
1.前言
我國從 1986 年開始實施的《義務教育法》,經過 20 多年的努力,已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2006 年新修訂頒布施行的《義務教育法》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使我國義務教育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基本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任務的基礎上,當前基礎教育的新任務是高水平高質量地實施義務教育,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為此,我國正在義務教育中實施四大戰略舉措,即“創新教育管理體制,為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推進教育信息化過程,為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搭界新的平臺;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為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提供強大動力;落實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為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建立新的載體。”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義務教育的關鍵,只有實現了均衡發展,才能確保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才能有效維護教育領域的社會公平。因此,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政府在實施高水平、高質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角色定位至關重要。
《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第七條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這一體制安排強化了縣級人民政府對義務教育的管理責任和管理主體地位,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高水平、高質量的義務教育過程中,正確界定縣級人民政府的管理責任,充分發揮縣級人民政府的管理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C市地處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基礎教育名列全國前矛,近年來,大力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成果顯著,以C市為例,研究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中的政府角色,具有典型性、前瞻性和現實意義。
2.基本概念
2.1 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規定全體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障的帶有強制性質和規定年限的國民基本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基本公共產品或稱純公共產品,具有重要的社會公益性,它可以保障國家對國民整體素質的基本要求,并使全體社會成員適應現代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關系著國家的長遠發展。義務教育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提供義務教育服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
2.2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所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指以教育公平為理論基礎、以政府責任為主體、以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為原則、以建立公共財政為保障、以義務教育投入為重點的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義務教育差距的動態過程。
從義務教育的本質要求出發,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一是義務教育入學權利和入學機會實現均等發展, 即適齡兒童受教育機會的均衡, 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讀的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機會, 這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社會前提;二是義務教育在區域間實現均衡發展, 即在省域之間、縣域之間、鄉域之間統籌規劃,這是實現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 三是義務教育在城鄉間實現均衡發展, 這是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 四是義務教育在學校之間實現均衡發展, 包括學校布局和規模均衡合理, 學校教育經費投入、設備設施、師資配備、生均教育資源、學生生源均衡等多方面, 這是實現學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物質基礎; 五是義務教育在學生間實現均衡發展, 包括校內各班級在設施、師資、生源、管理等方面的均衡, 這是實現群體間義務教育對象均衡發展的基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科學合理的政策導向, 更是今后一段時期教育發展重要的戰略指導思想之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終目標, 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辦好每一所學校, 教好每一個學生,讓義務教育的對象、主體獲得公平的機會。
2.3 地方政府
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喬耀章教授認為“政府是由現實的少數人員組成的受一定傳統、習慣、規范、法令、規章約束公共事務管理行為的制度化了的行使公共權力的組織機構體系。”[1]
在我國,按照權力是否集中,政府可分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即國務院,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包括省級人民政府(含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特別行政區)、地級市人民政府(設區的市,含自治旗)、縣(市)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含民族鄉人民政府)等組成了我國的政府組織體系。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研究的地方政府主要是指縣級人民政府。
2.4 政府角色
“政府角色”就是政府在行使公共權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將政府人格化來定位其功能作用。它與政府的性質、地位、權力、功能、職能、任務等緊密相關,涉及政府的權力界限、功能范圍、行為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政府角色的要求將有所不同,但評判一個政府優秀與否的標準應該看它是否適應特定歷史階段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看它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中是否具有效能和效率[2]。
從縱向來看政府角色,我們發現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政府角色經歷了諸多根本性的變遷與轉化,西方國家從自由主義政府論的“守夜人”角色,到凱恩斯主義政府論的“干預者”角色,再發展到新自由主義政府論的“經濟人”角色;社會主義國家也經歷了或正在經歷著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中心人”角色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人”角色的轉換。
而從政府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來看,有所謂的“統治者”、“治理者”的角色劃分;從政府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作用的大小來看,有所謂的“全能政府”、“有限政府”之分;從公共管理學關于政府的作用方式來看,有所謂的“劃槳者”、“掌舵者”之分,或“運動員”、“裁判員”之別;從政府在改革中的地位來講,政府既是改革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同時又是改革的對象;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來講,政府既是制度的供給者,又是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推動者。如此等等,都是對政府角色的形象描繪。無論各國政府選擇何種角色,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建構一個有效政府。
3.C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概述
3.1 C市義務教育發展現狀
C市地處長三角前沿,以秀麗的山川景色、豐饒的物產資源享譽江南。蘇嘉杭、沿江兩條高速公路交叉過境,全市所有鄉鎮十分鐘內均可進入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C市域總面積為 1264 平方公里,全市戶籍總數 33.92 萬戶,人口 105.48 萬,流動人口80 萬,全市人口城鎮化程度為 51.2%,F有 10 個鎮,1 個尚湖虞山度假區,國家級、省級經濟開發區各 1 個。
作為有 3000 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C市,自古崇文尚教,教育事業較為發達。C市于 1992 年實現“普九”,隨后著手部署啟動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和發展。1994 年3 月,省教委在C市召開“江蘇省蘇南地區教育現代化工程啟動工作現場會”,當年下半年,C市制定下發了《C市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六年計劃(1995─2000)》,并從 1995 年起正式逐步實施。2002 年,C市成功創建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市”。2006 年,結合C市實際,制定了《C市 “十一五”(2006~2010)教育發展規劃》。同年 9 月,為進一步推進教育現代化,召開了由市四套班子全體領導參加的全市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教育名城,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掀起了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新一輪熱潮。2006 年以來,又相繼獲得了“江蘇省幼兒教育先進市”、“江蘇省普及高中段教育先進市”、“江蘇省規范教育收費示范市”、“江蘇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市”等榮譽。
2007 年,接受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評估組專家一致認為,C市教育現代化水平已經在全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全市共有規模建制小學 51 所,村小 17 所,初中 36 所,特殊教育學校 1 所。從 2007年初到 2008 年底,所有初中和規模建制小學全部通過了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學校驗收,特殊教育學校通過了蘇州市現代化特殊教育學校驗收,所有村小通過了蘇州市教育現代化村小驗收,95%的村小成為蘇州市示范村小,所有外來工子弟學校達到了蘇州市合格外來工子弟學校辦學標準。本地戶籍的適齡少年兒童的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連續多年保持 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分別達到了 100%、99.99%和 98.24%;殘疾兒童少年和貧困家庭子女入學率達 100%。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為 100%,其中公辦學校吸納達到 70%。
3.2 C市政府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有效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C市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取得了許多成績,也是出經驗、出模式的地方,C市的今天,也許就是其他地區的明天,因此,研究C市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做法,對于推動其他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1 C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總體特征
C市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就其實踐的總體特征主要有:資金投入大,資源整合快,促進城鄉辦學條件均衡;校際協作緊,教研聯動實,推進辦學水平均衡;弱勢關懷誠,幫扶措施新,保障教育權利均衡;隊伍素質優,兩端延伸好,深化高位均衡發展。
3.2.2 C市政府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具體做法
C市政府始終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舉辦高水平、高質量義務教育的中心。
圍繞這一中心,C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
3.2.2.1 區域聯動。
C市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示范作用,整體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推行省市級優質學校與相對薄弱學校結成兄弟友好合作學校,每學期通過開展借班上課、座談研討等多種活動在教師管理、學校管理、教學管理、教育科研、特色建設等方面予以輻射。
如實驗小學,每學期接受農村小學的骨干來校掛職鍛煉,承擔教學、參與管理;還選派骨干到農村學校擔任校領導,累計輸出了 6 名骨干到其他學校擔任校領導;接受鄉鎮學校干部掛職鍛煉 56 名,有 5 名掛職鍛煉的骨干已經擔任一把手校長;每學年到鄉鎮學校借班上課、指導教學 200 人次以上。在開展構建理想課堂課題研究中,吸引了 5 所鄉鎮學校建立課題研究共同體單位,定期協作開展研究。2006 年以來,C市教育局每兩年一次召開小學教育工作會議和初中教育工作會議,分類成立了教育協作組,定期進行專題研討,互派教師掛職鍛煉,交流管理理念和教育經驗,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之間的管理水平趨于均衡,達到了區域聯動、共同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
3.2.2.2 城鄉教育一體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C市以城市中心小學為標準,啟動了“合格完小”、“示范村小”創建活動。到 2005 年,全市所有村小全部成為“C市合格村小”,11 所村小成功創建為“C市示范村小”。2006 年,市委、市政府從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教育公平的高度出發,制定了《C市加快推進農村村小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并將村小現代化建設列入了2007 年度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專項劃撥了 1000 萬元作為獎勵基金。在完善硬件設施的同時,還通過設置村校教師崗位津貼、支教教師崗位補貼等多種辦法提高村小教師待遇,通過教師輪崗交流、對口支援、送教下鄉等活動,提高村小教師業務能力,使村小的教學設施、師資隊伍、教學質量達到基本現代化,從而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2007年年底,所有村小全部通過了“蘇州市現代化村小”驗收。
3.2.2.3 規范管理,強化校際均衡。
2007 年春季開學,結合《省中小學管理規范》等規定,C市出臺了《關于落實管理規范,深化素質教育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公辦小學、初中免試就近入學,任何學校任何機構任何個人不準組織任何形式的入學選拔考試,民辦小學和初中不得采用筆試或變相筆試的方式選拔學生。公辦、民辦中小學不得舉辦各種形式的重點班和實驗班。每年 6 月底,都會在“C市教育信息網”,《C市日報·教育特刊》公布免費義務教育收費,學校網站和校門口醒目處也張貼公布。市教育局監察、督導部門也定期到學校督察分班教學情況,檢查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否有重點班和實驗班的區分。另一方面,積極遏止擇校,跨學區入學要經教育局批準,且擇校生不計入辦學水平評估成績。
近五年來,全市啟動了新一輪義務教育布局調整,在城鄉實現中小學均衡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了實驗小學、孝友中學、謝橋小學、莫城小學、琴南小學、大義小學、海虞小學、梅李小學、星城小學等學校,并先后改造了實驗中學、石梅小學、塔前小學、顏港小學等一批學校。高標準、高速度的硬件建設推進了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的順利整合。
全市小學從 2000 年的 180 多所調整到現在的 87 所,校均服務人口達 1.2 萬人。目前,正在組織實施“C市村小現代化建設實施方案”,至 2007 年,定點村小將撤并到 26 所左右,并全部建成“蘇州市合格村小”。農村初中穩定在29 所,校均服務人口超過 3 萬人。通過布局調整,學校規模擴大了,設施完備了,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均達到或超過省頒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全市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辦學條件大體均衡。
3.2.2.4 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有保障。
針對C市外來務工人員多、外來工子弟多的情況,市政府采取了“以公辦學校吸納為主,外來工子弟學校吸納為輔”的普及措施。目前,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外來工子女為22139 人,吸納比例達到 67%。出臺了《C市關于公辦學校與外來工子弟學校結對幫扶活動的決定》,在公辦學校選派教育骨干到 14 所外來工子弟學校擔任副校長,指導管理和開展教學研究;制訂了《C市外來工子弟學校常規管理細則》,定期開展督查評估,有效提高了外來工子弟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為了克服學生上學存在的交通安全隱患,市政府在進行多次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方案,拿出?,于 2008 年在全市推行校車專業化運營。目前,C市正在積極推進外來工子弟學校布局調整工作,著力優化外來工子弟學校教育條件,讓外來工子女接受相對優質的教育。
3.2.2.5 幫困助學全覆蓋。
C市積極實施了“關注弱勢群體,推進教育公平”的陽光工程。各校建立了“獎、助、補、減”的資助體系,利用社會各界的捐助建立了“幫困助學”基金,利用教師、學生的愛心捐款,建立了“愛心基金”,落實了特困學生“兩免一補”等政策。近三年,資助貧困家庭子女經費達 2714 萬元,確保C市沒有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實行特殊學生免費就讀,通過擴大特殊教育學校規模,普通學校采用隨班就讀或開設特教班的辦法保證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 100%。
4.從C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界定地方政府角色
C市通過上述舉措,實現了義務教育在區域、城鄉、校際和不同群體等層面上的均衡發展,大大提升了義務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這些成績的取得,除了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文化傳統和其他辦學基礎具備較好條件以外,地方政府作用不可忽視。就是說,地方政府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能只停留在認識上、嘴巴上、字面上、文件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要求,全面承擔起應當承擔的角色。
從C市政府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所作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績,結合相關理論和實例,我個人以為,地方政府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應該扮演以下角色。
4.1 公共事業發展規劃者與政策的執行者
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要把立足點放在市場失靈和非政府組織失靈的公共領域,發揮好公共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維護公平有效的競爭秩序,以發揮好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鼓勵、支持非政府組織的良性發展,以發揮好非政府組織的紐帶、引導、規范、整合等積極作用,彌補政府和市場的不足。義務教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具有重要的社會公益性。因此,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市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角色應該是財政的供應者、支持者,在政治領域中的角色應該是政策的制定者、規劃者,在社會領域中的角色應該是教育的建立者、引導著。市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的宏觀層面上,從而真正實現地方政府角色從“劃槳”到“掌舵”的轉變。事實上,在我國現階段,政府變為實際意義的“掌舵”者還需時日,因此,政府既要“劃槳”又要“掌舵”,即政府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要做好公共事業發展規劃者與政策的執行者。
所謂規劃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規矩,結合實際情況和主要矛盾,確定合理目標,對事物做出比較全面的長遠安排。規劃往往表現為一種戰略文本,一種智慧的凝結,一份偉業的展望,一種科學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與計劃不同之處在于:規劃具有長遠性、全局性、戰略性、方向性、概括性和鼓動性?茖W規劃是政府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履行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規劃是做好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作為政府,成為一個優秀的規劃者顯得尤為重要。
規劃是基礎,執行是關鍵。規劃與執行就好比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給予實踐方向性指導,而實踐可以用來檢驗和修正理論,一個優秀的政府一定是個規劃與執行相長的政府。有效執行法規和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基層政府(縣、鄉政府)尤為如此,其工作重點在于執行,即努力貫徹上級制定的各項法規、政策以及下達的任務和指令。影響執行好壞的關鍵因素是執行力。所謂執行力,就個人而言,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對于政府而言,則是長期規劃一步一步落到實處的能力。執行力是一個政府成功的必要條件,政府的成功離不開好的執行力,當政府的規劃方向已經或基本確定,這時候執行力就變得最為關鍵。
因此,地方政府應該科學制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營造有利于公共政策、法規執行的文化氛圍,這是加強執行力的基礎,完善執行制度是提高執行力的重要舉措,加強組織的責任意識是改善執行力的關鍵。
4.2 公共教育資源的開發者與教育改革的發動者
公共教育資源開發,是指一個組織團體在現有的公共教育資源基礎上,依據組織戰略目標、組織結構變化,對資源進行調查、分析、規劃、調整,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作為公共教育資源的開發者之一的政府,應該充分發揮職能,充分挖掘教育資源,為教育事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地方政府應該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充分發揮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公辦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采取與薄弱學校整合、重組、教育資源共享等方式,促進薄弱學校改造。同時,采取多種交流方式。建立區域內干部和教師交流,切實解決農村教師水平不高的問題?梢“開發者”已經不只是做簡單的開發工作,它是涵蓋了開拓、分配、利用三方面,實現公共教育資源的整合。開拓是基礎,分配是過程,利用是為開拓、分配更好的服務,三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
改革是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教育改革可以理解為按照某種預期的目標以改進實踐的有意識的努力,它包括制定同舊目標無關的新目標、新政策,或賦予過去的教育以新的職能。教育改革有兩個特性:首先,教育改革是對未來的反映。教育改革總是面向未來的行動,它要改進令人不滿意的教育現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包含著對未來的憧憬、對變化環境中新人形象的追求,以及對理想教育體制的設計等。其次,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的根本變化相關。教育改革較多地體現了政府對教育改變的意志,體現為國家或地方在教育政策上的變化。這是教育改革區別于教育變革與教育革新的重要判定標準之一。教育改革只有與國家政策相一致,才能有效地達成目的。地方政府在對待義務教育改革中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繼續推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行辦學主體的多元化,在學科、專業、課題設置和招生規模、人才聘用等方面給學校更多自主權;不斷深化教學內容、課程教材、教學方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我們的教育內容、方法、手段和模式適應時代進步、科技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加快教育的信息化和國際化。以改革促發展,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素質教育進程。
4.3 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的保護者
受教育權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一項普通的法定權利,是當代人權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公民享有其它權利的前提。弱勢群體保護是關乎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本人權保障與社會公正的實現、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經濟與政治問題,國家負有第一責任。它要求國家在提供教育條件、機會及資金等方面積極作為,履行保障公民受教育權方面的責任。地方政府應以教育公平為宗旨,站在和諧社會的高度將保障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利放到重要位置,積極實施 “關注弱勢群體,推進教育公平”的陽光工程,有效、有序、有力地開展幫困助學工作。指導并幫助學校建立 “獎、助、補、減”的資助體系,利用社會各界的捐助建立“幫困助學”基金,利用教師、學生的愛心捐款,建立 “愛心基金”,落實特困學生“兩免一補”等政策,幫助低保家庭、特殊困難家庭和其他經濟困難家庭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使轄區沒有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地方政府要推行特殊學生免費入學制度,通過擴大特殊教育學校規模,普通學校采用隨班就讀或開設特教班的辦法保證殘疾兒童入學率爭取達到 100%。依托特殊學校,組織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積極發揮特教學校的示范輻射作用,整體提高特殊兒童的教育質量。
針對外流務工人員多,流動兒童少年多的情況,要出臺有關外來工子弟學校就學管理辦法,開展公辦學校與外來工子弟學校的幫扶結對活動。選派公辦學校中層以上骨干進駐流動兒童少年學校,聘任為學校副校長。制訂外來工子弟學校常規管理細則,對外來工子弟學校進行常規管理評估,努力提高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水平。
結 語
在C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C市義務教育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真正把“人民教育政府”的義務教育新觀念落實到實處。C市政府在義務教育中以人為本的角色值得其他地方借鑒。C市政府的優秀經驗對在推進其他地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有著典型性、前瞻性和現實意義。
“政府角色”一直是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長盛不衰的話題。在現今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地方政府改革仍是需要認真研討的課題。本文力圖有所突破,但由于筆者水平有限,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懇求讀者指正。
參考文獻
[1]肖遠軍.關于叢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構想[J].教育理淪與實踐.20O3年第5期,第28頁
[2]王湛.努力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J].人民教育,2002年第9期
[3]石中英.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原則.人民教育. 2002年第12期,第10頁
[4]蘇君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策略分析[J]. 中國教育學刊. 2005年12期第8~11頁
[5]李鋒亮.政府有義務對義務教育資源進行均衡化[J].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12期第9~13頁
[6]張東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社會資本障礙及其政府治理[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7]黃書光.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歷史反思與前瞻[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 , 24-28, 56-58
[8]張生,教育均衡化“辨析[J].江蘇教育.2004年,第21頁
[9]陳國慶.保障投入整合資源分步實施區域推進-縣級區域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策略研究報告[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10]楊東平,朱寅年.2006年:中國教育的轉型與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M]. 2006, 38-55.
[11]孫啟林/孔鍇.全球化視域下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J]. 比較教育研究. 2005年12期,24-30
[12]肖萬祥.育深層次變革的重大課題[J].湖南教育.2006
[13]蔡國芬.論教育均衡發展的公共政策戰略取向[J].寧夏教育科研.2006.1
[14]楊新華.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教育.2007(1)
[15]忘晉堂.政府的責任與社會的理念---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兩個關鍵問題[J].人民教育.2008(11)
[16]孫玉麗,張幸華.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與條件-以浙江省慈溪市為個案[J].教育科學.2008(2)
[17] 張紅巖,彭亞青.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選擇[J].河北教育.2008(3)
[18]麥樹青.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廣東教育.2008
[19]于發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實路徑.基礎教育[J].2008(2)
[20]曲紹衛/袁東.論縣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機制模式[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6年3期,32~35
[21]塞謬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22]彭澎.政府角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3]吳開俊,黃家泉.教育均衡化發展:理想與現實的抉擇[J].西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24]于月萍.信息技術與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J].教育評論,2003 (1)
[25]方建鋒.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概述[J].教育發展研究.2005(2)
[26]李尚群.教育均衡問題解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6 (3 )
[27]田芬、朱永新.關于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哲學思考[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