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羅斯福政府沿襲、調整和廢除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三個階段分析了羅斯福時期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羅斯福時期對華人移民政策具有制定從側重考慮國內因素變化為國際關系因素、決策權從國會向總統傾斜以及妥協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對美國華人的地位提高、美國的民主政治和二戰后新的對華人移民政策的制定有重大影響;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羅斯福政府 對華人移民政策 特點 影響 局限性
On the American 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s Chinese during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Abstract:This essay pides the evolution of 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s Chinese during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into three stages.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followed the old policyof exclus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adjusted the old policy ofexclus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 and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abolished the old policy ofexclus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this basis,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mmigrationpolicy towards Chinese during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has its own traits, the government tookthe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more and internal factors less; theimmigration policy-making power leaned to the president more and the Congress less, and thetraits of compromise and staging. The 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s Chinese of the Rooseveltadministration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ifting the status of Chinese-American, promotingthe democracy of America and drafting the new 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s Chinese. The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s Chinese of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had its own limitations.
Key words: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immigration policy towards Chinese; trait; influence; limitation
目 錄
一、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
。ㄒ唬┝_斯福政府沿襲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1933-1941)
。ǘ┝_斯福政府調整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1941-1942)
。ㄈ┝_斯福政府廢除《排華法案》(1943)
二、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特點和影響
。ㄒ唬┝_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特點
。ǘ┝_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影響
三、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局限性
結語
參考文獻
1848 年以來,美國的對華人移民政策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 1848-1882 年,實行自由移民政策;第二時期從 1882-1943 年,實行的是排斥華人移民的政策;第三時期是從 1943 年至今,實行配額移民政策。羅斯福執政時期(1933-1943)是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重要轉變階段,1943 年廢除《排華法案》完成了從排華政策到配額政策的轉變,但是這一轉變是有其過程的。本文擬將羅斯福執政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得出其特點、影響和局限性。
一、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
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可以分為沿襲排斥華人移民舊政策、調整排斥華人移民舊政策、最終廢除排斥華人移民舊政策等三個時期。
。ㄒ唬┝_斯福政府沿襲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1933-1941)
19 世紀后半期,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危機造成了大量的美國工人失業,而當時大量的華工的存在更加加大了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而且大量的華工也帶來了貧困、疾病和犯罪等社會問題,在此背景下,美國出臺了《排華法案》。法案規定禁止華工移民美國;華人不能歸化;禁止在美華工家眷入境等!杜湃A法案》是美國第一個以種族和國籍為理由禁止移民入境的聯邦法案, 它標志著美國從鼓勵移民轉為限制和排斥移民。此后,美國在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通過一系列限制移民法。1924 年頒布《約翰遜—里德法》,該法通過移民限額制抵制一戰后歐洲混亂和俄國革命后大量移民美國的東歐、南歐和俄國移民,“該法排斥移民,歧視一切非盎格魯—撒克遜人,”其中當然包括華人移民。
1929-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美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 失業人數高達一千三百萬人。在這期間,入境移民大為減少, 幾乎到了停頓狀態, 而從美國離去者卻急劇增加。
經濟危機對美國華人的處境影響是雪上加霜,給華人移民的影響是負面的,在 1929-1933 經濟危機時期美國對華人實行的移民政策仍是排斥華人。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從 1882 年到 1933 年期間的排斥華人移民政策的出臺和沿襲是有其經濟和種族歧視原因。珍珠港事件之前,由于羅斯福新政和出售戰略物資給別國等原因,美國的經濟有所好轉,一直保持上升趨勢。而且由于中國從 1931 年就開始抗擊日本的侵略,美國國內不少的有識之士改變了對于華人傳統的看法,開始同情華人,參加到廢除《排華法案》運動中去。但是在這一時期美國依然沿襲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原因可以從美日中外交關系、經濟和種族歧視等方面分析。
首先,在美日中外交關系方面。羅斯福當政之時,日本已經開始侵華。美國由于處于經濟恢復時期,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國當時把大量的戰略物資出售給日本并且向日本發放貸款。由于經濟上的貿易關系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的影響,美國對于日本的侵華戰爭實行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戰爭。但是美國也不希望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太過強盛,所以它并沒有放棄對于蔣介石的援助。羅斯福其實采取的是和英法相似的綏靖政策,一方面對日姑息,一方面對日本侵占中國領土繼續表示不承認,贊助蔣介石抗日?墒钱敃r中國的狀況極為復雜,蔣介石為了不得罪日本,不愿和美國拉得太近,從而使羅斯福實際上不可能對蔣介石政權采取積極政策,而只是作出一種道義姿態。日本當然不希望美國介入它侵略中國的行動,在保持和美國的經濟貿易關系的同時多次向美國表示不許他國干涉中日經濟;同時日本還利用美國的《排華法案》在中國煽動反美情緒。
其次,在經濟方面。1929—1933 年的經濟危機給美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羅斯福上臺之后,實行“新政”等措施使美國經濟有所好轉,但是經濟仍處于恢復之中,美國這一時期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經濟,與日本經濟上的貿易關系更是受到重視,美國不會廢除《排華法案》去討好中國而遏制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發展勢力而破壞與日本經濟上的貿易關系。
最后,在種族歧視方面。雖然美國國內不少的有識之士改變了對華人的傳統看法,開始同情華人,參加到廢除《排華法案》運動中去。但美國國內仍有一股反對廢除排華法的勢力。勞聯反對給中國移民限額,它甚至危言聳聽地說,英國的人口不足 1 億就有65000 個限額,中國有四億人,那么它所要求的限額每年將超過 100 萬。另外 1934 年眾議員查爾斯·克雷默(Charles Kramer)向國會提出議案,要求給亞洲國家移民限額,廢除歧視性法律,但是由于這時條件還不成熟,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效果。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美國避免介入戰爭,經濟雖然保持上升趨勢,但仍處于恢復之中,美國為了保持與日本經濟上的貿易關系,再加上國內和國會中仍有種族歧視的勢力,不可能在短期內廢除《排華法案》。
但是,這一時期仍有要求廢除《排華法案》的力量存在。羅斯福政府反對日本用美國的《排華法案》在中國煽動反美情緒。而美國華人隨著力量的增強和地位與形象的提高,開始發起廢除《排華法案》運動。
第一,羅斯福政府反對日本利用《排華法案》在中國煽動反美情緒。1938 年前后,日本在中國華中、華南節節勝利,并且要建設“東亞新秩序”,大肆宣傳要組成“大東亞共榮圈”,這個宣傳就涉及到利用美國的《排華法案》在中國煽動反美情緒,鼓吹亞洲人的共同體。日本人經常宣稱,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樣,都在美國受到歧視,中國人不準移民美國,不準在美國入籍;中國人在美國得不到尊敬和平等的待遇,中國應該和日本聯合起來,樹立“亞洲是屬于亞洲人的”大旗。美國本來就不愿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太過強盛,沒有放棄對于蔣介石的援助,這時美國經濟危機的高峰已經過去,羅斯福逐步采取強硬措施。1938 年他決定解決向中國貸款問題,盡管貸款將加劇同日本的矛盾,甚至導致兩國間的沖突曾使他不安,但他仍感到不得不冒這場風險,在他親自干預下,12 月成立了2500 萬美元的桐油借款。據統計:1939 年和 1940 年兩年中,美國又向中國提供了七筆貸款,連同桐油貸款,共 2.97 億美元?墒敲绹碎g并沒有完全拋棄對日姑息政策。據統計:在 1937—1940 年期間,美國供給日本十三億六千萬美元的外匯,其中直接供給日本的物資為十億美元,絕大部分是作戰物資。
第二,在美國的華人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強和形象地位的提高,要求廢除《排華法案》。
華人社區剛成立時,華人所從事的行業往往都是傳統行業,如雜貨店、洗衣店和開餐館之類的,在這基礎上,一些華人逐漸投資于規模較大的行業,如煤礦、油井和輪船制造等等。華人社區經濟狀況的改變,促進了唐人街風氣的轉變。盛行于唐人街中的嫖妓、吸鴉片、賭博等丑陋現象逐漸銷聲匿跡,有些無法加以根除的則被迫轉入地下。這些變化向美國社會展示了華人和華人社區的新面貌,推動美國輿論向著有利于華人的方向發展。隨著華人社區力量的增強和形象的提高,他們努力試圖改變自己在美國的地位并且使自己的改變得到認可。他們一方面看到中國本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國抵制美貨運動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特別是中國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過程中的英勇表現。另一方面看到,第一,美國對華人的排斥政策沒有改變;第二,美國對日本侵略中國實行綏靖的政策,美國公司將石油等戰略物資賣給日本,美國政府給與日本大量的借款。這些增加了日本侵華的軍事實力,當時,美國華人在華埠舉行游行示威,反對美國對日本的貿易和貸款政策,其中也有美國友人的加入。
雖然這一時期有要求廢除《排華法案》的力量存在,羅斯福反對日本用美國的《排華法案》在中國煽動反美情緒,而對中國采取經濟援助措施,但是他一方面要向日本妥協,要保持與日本的經濟上的貿易關系;一方面又要向國會中的孤立主義勢力和反對廢除《排華法案》的勢力妥協,這就決定了他對于蔣介石只能是道義上的援助,還不能做出廢除《排華法案》的重大措施。美國的華人的力量還太小,華人當時在美國社會屬于弱勢群體,他們和美國友人發起的廢除《排華法案》的運動影響還太小。隨著美國參加二次世界大戰,他們的力量繼續增強和形象地位更加提高,他們為廢除《排華法案》作出進一步的貢獻。
。ǘ┝_斯福政府調整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1941-1942)
美國羅斯福政府這一時期調整排斥華人移民舊政策的背景為美國對日宣戰后,與中國結成軍事同盟,美國國內廢除《排華法案》的運動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國會中先后遞交有 8 個要求廢除排華法案和給中國移民限額的議案,后由眾議院移民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討論。但是由于美國國內和國會中反對廢除《排華法案》勢力的存在,使廢除《排華法案》不會一蹴而就,表現為階段性。具體原因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
第一,美日中三者之間的外交關系的變化。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轟炸機群突然襲擊美國駐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使美國在遠東的海軍力量受到沉重打擊。美國政府被迫放棄多年來對日本的綏靖政策,宣布向日本開戰。這使得美日中三者之間的外交關系,變成了美、中和日兩者之間的關系。美國不僅自己對日宣戰,而且全力支持中國進行抗日戰爭。美國與中國結成同盟,使中國成為抗日的有效基地,所以羅斯福這時對蔣介石采取安撫、遷就的態度。羅斯福極力保證中國在同盟中占據中心位置,盡量使蔣介石感到,他是這場戰爭的主角,他答應蔣介石結成全面軍事同盟的要求以及實現收復失地的目標。同時,在軍事上援助蔣介石。并且與 1941 年到 1942 年交接的冬季,給予中國一筆五億美元的貸款援助。羅斯福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對中國的重視程度大大增加。羅斯福堅持同蔣政權進行積極有效的接觸,使丘吉爾感到惱怒。他后來抱怨說,“如果我能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在美國得到的教訓,那就是‘中國’”。美日中三者之間的外交關系的變化對美國國內開展的廢除《排華法案》的運動積極推動作用。
第二,美國對日宣戰后,美國華工和華人由于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地位得到提升,要求廢除《排華法案》。在華工方面,根據 1941 年 6 月羅斯?偨y簽署的第 8802 號行政命令,美國國防企業不得由于“種族、信仰、膚色及籍貫”在雇用工人時推行歧視政策。
這樣大批華人即就業于飛機廠、造船廠和其他國防工廠。在參加美軍的華人方面,在50 個州中有 15000---20000 名華人參加美軍,在歐洲戰場上,華人參加了第三、四步兵師的戰斗。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上,華人參加了第六、三十二、七十七步兵師的作戰。另外在海軍和海岸警衛隊中都有華人服役。這些在軍中和工廠里賣力賣命的年青華人男女,一定不會再容忍《排華法案》所加諸于他們的二等公民的待遇。因為由《排華法案》引出的種族主義對華人的歧視態度,和當年推動納粹主義種族滅絕的政策的基本意識形態是相同的。反對這種這種種族主義的浪潮,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第三,以“廢除《排華法案》公民委員會”為代表的要求廢除《排華法案》的組織成立。“廢除《排華法案》公民委員會”全美開展活動,隊伍不斷壯大,很快擴展到 40個州。這些組織為廢除《排華法案》制造輿論和與反對勢力作斗爭,為廢除《排華法案》
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四,羅斯福對于美國廢除排華法案運動的引導作用。羅斯福在 1942 年 2 月在致蔣介石的電報中指出:“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經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贊譽。中國人民武裝起來的和沒有武裝起來的都一樣,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于在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 5 年堅決抵抗所表現出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廢除《排華法案》的議案在國會討論期間,羅斯福給國會的信中說,“國家,像個人一樣,會犯錯誤。我們必須成熟到能夠承認過去犯的錯誤,并且加以糾正。通過廢除《排華法案》,我們可以糾正一個歷史性錯誤,并且壓制日本歪曲性的宣傳。將公民權延伸到現在我們數量較少的華人居民,將會是一個友誼的表現。它會證明,我們不僅將中國看成是戰爭中的盟友,而且將會把中國視為和平時期的伙伴。”羅斯福的這種態度對美國國內開展的廢除《排華法案》的運動具有引導作用。
第五,美國國內和國會內部反對廢除《排華法案》的勢力存在,使得國會廢除《排華法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國會討論廢除《排華法案》過程當中,反對勢力指出移民政策純屬國內事務,與戰爭無關;他們強調幫助中國的唯一途徑就是給中國提供飛機、坦克和槍炮,修改移民法應等到戰爭結束以后。其次,他們指出對中國人敞開大門不僅危害美國的經濟,而且威脅美國移民政策的基礎。這些論調與美國國內要求廢除《排華法案》的形勢是相對的,引起了美國公眾的批評。羅斯福當然支持廢除《排華法案》,他在致國會的咨文中也強調,廢除排華法可以消除日本人的歪曲宣傳。雖然反對勢力使得廢除《排華法案》在國會討論中經歷了波折,但是美國民眾和總統的支持使得反對勢力變的不成氣候。
。ㄈ┝_斯福政府廢除《排華法案》(1943)
持續 61 年的《排華法案》,在 1943 年 12 月 17 日隨著富蘭克林·羅斯?偨y正式簽署麥諾森法案(Magnuson Act)而結束。這部移民新法有三條重要規定:1、廢除現存一切排華法令。2、每年允許 105 名中國移民進入美國,其中 79 名分配給中國本土移民,26 名分配給世界各地中國血統移民。3、準許合法的華人移民加入美國國籍。這個法案對華人的實惠有限,因為法案只給中國一年 105 人的移民限額。雖然人數是少了點,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已經從以前的移民禁區變成限額制度來源地,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羅斯福廢除《排華法案》一個重要的考慮是為了極力支持蔣介石,他十分擔心蔣介石與日本實行單獨媾和,從而使中國退出戰爭,破壞打敗日本的計劃,他要避免蔣介石在政治上垮臺,從而喪失作為戰爭進攻基地的中國。
羅斯福廢除《排華法案》還有一個重要的考慮是隨著美國國際地位的空前提高,自身也覺得有廢除《排華法案》的必要。到了 1943 年,美國和它的盟友,在反對德、日法西斯的戰爭中,顯然已勝券在握。歐洲和日本實力都大大減弱,而真正和美國競爭領導地位的將是蘇聯。這種競爭并不只限于物質方面,也要看道義方面的。美國想取得世界的領導權,而它自己卻被種族歧視的政策所束縛,這無疑將破壞美國民主政治的聲譽。
排華法的廢除,將有助于美國應付戰后錯綜復雜的世局。
二、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演變的特點和影響
。ㄒ唬┝_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特點
縱觀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可以發現有如下特點:
第一,政策的制定從側重考慮國內因素變為側重考慮國際關系因素。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調整是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當中的國際關系形勢進行調整和改進的。這與之前的 1882 年頒布《排華法案》到 20-30 年代的移民限額制時期到 1919-1933 年經濟危機時期的立足于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種族歧視而實行的對華人移民政策是有很大的不同。雖然這個時候的經濟因素和國內種族歧視因素的影響也都還存在,但是與之前相比已經減弱,這個時期的美國的經濟一直處于上升狀態,而且對華人的歧視由于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抗擊日本侵略的,與之前對于華人的歧視相比是降低了。
第二,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在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決定權方面的權力加大。1917 年,國會為了推行對東歐和南歐移民的種族排外主義,在威爾遜總統的第二次否決下,還是通過了實行“文化測驗”的排斥東歐和南歐移民的移民法案。這說明國會在移民政策上具有傳統的壟斷權。美國對日宣戰之后,國內出現一致支持羅斯福的局面,羅斯?偨y和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的權力增強。廢除《排華法案》的議案最后于 1943 年 12 月 17日經羅斯?偨y簽署后正式生效,移民政策的制定權向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傾斜。
第三,對華人移民政策的妥協性和階段性。羅斯福政府沿襲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是在不破壞美日經濟上的貿易關系,對日本侵略中國實行綏靖政策的基礎上得出的,也就是要向日本妥協,同時國會中有廢除《排華法案》的反對勢力和反對羅斯福政府過早參加二戰的孤立主義勢力,就是要向國會妥協。羅斯福時期美國的對華人移民政策的妥協性的特點決定了羅斯福時期美國的對華人移民政策的階段性的特點。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對日宣戰,所以不用再向日本妥協,羅斯福政府調整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但是國內和國會中仍有廢除《排華法案》的反對勢力,這使得《排華法案》的廢除在國會的討論中幾經波折,并沒有很快通過,這體現在第二階段的時間范圍。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廢除《排華法案》已成為人心所向,羅斯福在得到國內大多人的支持下,不用再向廢除《排華法案》的反對勢力妥協,最終于 1943 年廢除《排華法案》。
。ǘ┝_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影響
第一、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提高了美國華人的地位。自從 1882 年美國實行《排華法案》的那天起,美國華人就沒有一天停止通過自己的奮斗來改變華人在美國的地位。他們所遇到的困難有的是很難想象的,比如說,在很大一部分時期內,美國華人的男女比例是嚴重的不協調的,也就是說,有很多華人是沒有妻室和家庭的。但是他們仍然一直是在通過努力改變華人的地位,形成華人社區團結起來保護和發展自己,有很多完成從華工到商人的轉變,一直在改變唐人街的風貌想讓美國人改變對華人的印象等。對美國的華人來說,《排華法案》的廢除確實為他們帶來了一點兒改善,給他們帶來了證明價值和尊嚴的機會。他們感覺,多年來的努力奮斗終于有了出路,他們看到了希望。他們就像在 1882 年之前一樣,覺得自己是受歡迎的。他們和支持他們的外界人士都知道:雖然還有許多困難仍待克服,但是戰后的美國社會對他們提供了愈來愈多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為他們本身、為華人社區和整個美國社會的利益而發揮他們的才能。
第二、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為美國的民主政治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上文已經提到,經過二戰,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最強的國家,那么它在政治上一直宣揚的民主是不是也可以名副其實,是美國當政者必然要考慮的問題。其中對華人移民政策問題是衡量這一標準的很好尺度。美國當政者,1943 年廢除《排華法案》保住了美國民主政治的聲譽。這也是在美國爭取民主的斗爭史上有一定位置的,對戰后于 60 年代興起的民權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有一定的推動和影響。
第三、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為后來美國對華人新移民政策的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礎。羅斯福于 1943 年廢除《排華法案》,雖然每年只允許 105 名中國移民進入美國,其中 79 名分配給中國本土移民,26 名分配給世界各地中國血統移民。但是這次調整標志了對華人的移民政策進入了限額時代,對華人移民實行相對公正和合理的全球限額原則,使華人移民享受到相對公平一致的待遇。這為后來 1965 年華人每年可向美國移民2 萬人奠定了基礎。
三、羅斯福時期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局限性
羅斯福時期的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的調整盡管在中美移民史上占有重大影響,但是也不能忽視這一時期對華人移民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羅斯福時期的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從過程上看是遲緩的。這從上文分析對華人移民政策的階段性和妥協性的特點時候就可以看出,羅斯福政府第一階段沿襲排斥華人移民的舊政策是要向日本和國會中廢除《排華法案》的反對勢力和反對羅斯福政府過早參加二戰的孤立主義勢力妥協,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宣戰,羅斯福政府不用再向日本妥協,國會中的孤立主義勢力不復存在,最終才于 1943 年 12 月 17 日廢除《排華法案》。
第二、羅斯福時期的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從效果上看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1943 年麥諾森法案只給中國一年 105 名的移民限額,105 名移民限額的計算方法極不公平。表面上是與其他各國移民一樣:以 1920 年各民族在美移民總數的 1%的六分之一為準?墒堑 1920 年,美國已推行《排華法案》多年,在美華人比 1882 年還要少 5 萬人,只有 6.1639 萬人,按上述公式計算得出 105 這個象征性限額。從 1944 年到 1965 年,根據限額入境的華人只有 5891 名,可是根據非限額入境的卻有 4.7068 萬名(不包括留學,訪問入境的暫時人口,實際上其中有不少人流了下來了)。
結語
本文從羅斯福時期的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特點、影響和局限性方面進行探究,說明美國 1943 年對中國新的移民政策的出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其演變過程的。在其演變過程中,有其政治層面、外交層面和軍事層面的考慮,在其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過程中盡管有緩慢、妥協等局限性,但是與之前半個多世紀的排斥華人政策是有巨大改變的,羅斯福時期的美國對華人移民政策是新、舊對華人移民政策之間很好銜接,廢除《排華法案》使得中國從以前的移民禁區變成限額制度來源地,為 1965 年美國華人取得同世界各國的同等的限額奠定了基礎。研究羅斯福時期的對華人移民政策演變為研究戰后的對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做了一個很好的準備。
參考文獻
陳依范:《美國華人發展史》,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1984 年版。
資中筠:《二十世紀的美國》,三聯書店 2007 年版。
丁則民:百年來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 年第 3 期。
戴超武:《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1849-199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年版。
馬廣東:羅斯福執政時期對蔣介石態度的轉變,《淮海文匯》2007 年第 6 期。
張慶松:《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鄧蜀生:《時代悲歡“美國夢”-美國的移民歷程及種族矛盾(1607-200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年版。
胡小芬:羅斯福時代美國移民政策的特點和影響,《世界民族》,2009 年第 5 期。
張慶松:《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